水稻潜叶蝇是水稻苗期的主要害虫,过去主要为害育秧田,随着水稻播种和插秧期提前,危害转到刚插完秧的本田,对水稻缓苗和早期发肓威胁很大。小编详细总结了水稻潜叶蝇的形态特征、危害情况、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形态特征
成虫为青灰色或暗灰色小型蝇子,具金属光泽,头部暗灰色,复眼黑褐色,单眼3个,触角黑色3节,第3节最大,扁圆形,触角芒一侧有刺毛5根,呈栉齿状。体长2~3mm,翅展2.4~2.6mm,翅膜质,平衡棒黄白色,足灰黑色,中、后足跗节的第1节基部黄褐色。卵长椭圆形,乳白色,表面有细纹,每卵块少者3~5粒,多者20粒左右,多产在倒状水面的叶面上。幼虫体长3.6mm左右,圆筒型,稍扁平,头尾两端较细,体躯乳白色至黄白色。蛆式幼虫。口钩黑色,尾端呈截断状,有2个黑色气门突起,由2节构成,全体13节,前足、胸足退化。蛹体长3mm左右,体躯褐色乃至黄褐色,末端也有2个黑色气门突起。
2、危害情况
2.1 危害特征
水稻潜叶蝇以幼虫侵入稻苗叶里取食叶肉为害,残留上、下表皮。幼虫初蛀入时,形成很细的线状食痕,随着食量的增加,食痕细长弯曲呈不规则状。被害部初期仅稍褪色,逐渐变白色呈线状,最终呈褐色。因此,水稻受害表现特征如下:①幼虫食去叶肉引起受害稻叶部分机体死亡;②由于稻叶受伤,水分从伤口侵入引起稻叶腐烂。潜叶蝇一般发生情况为1株稻苗有幼虫2.3头,发生多时1株水稻有几十头幼虫,1片叶子就有十几头幼虫,造成全株稻苗枯萎腐烂。
2.2 危害程度
据6月下旬的田间调查,2块水稻田栽培管理条件相同,潜叶蝇发生危害田株高29.92cm,未发生田株高33.74 cm,株高高3.82cm,分蘖差异明显,未受害田平均每丛分蘖11.6株,受害田分蘖2.22株,相差5倍。受害田还有7%死株,10%缺丛,较未受害田减产约17%以上。水稻潜叶蝇的危害造成的减产很明显,据田间调查分析,水稻三叶期受害减产39.3%;四叶期受害减产25.4%;五叶期受害减产11.56%,受害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28.82%。
3、生活习性
水稻潜叶蝇1年发生4~5代,田间世代重叠,属完全变态。以成虫形态在杂草间越冬。越冬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出现,先在灌水渠处的杂草间活动,5月上旬即可在水稗草、三棱草等野生寄主叶片上见到卵,5月中旬出现幼虫,5月末可见蛹。5月中下旬水稻开始插秧,水稻插秧后潜叶蝇一部分从野生寄主处转到稻田活动并产卵繁殖,产卵盛期在5月末至6月初。幼虫危害盛期在6月10日前后。危害水稻的潜叶蝇是第1代幼虫。
水稻潜叶蝇成虫白天活动,行动较快,可贴水面低飞,并能停落水面或在水面上步行。成虫多喜在水边栖息,对糖蜜有趋性。新羽化的成虫半日即有交尾,多数是在羽化之后2~4d交尾。每天交尾数次,每次5~15min,交尾时间长的可达35min。成虫初次交尾后12~48h开始产卵,1d内产卵多次。卵多产在平伏水面稻叶表面。1块卵数粒。每个雌蝇一生产卵47~655粒,平均226粒。产卵日数为8~28d,产卵期先后持续1个多月。卵期一般为2~7d,随温度高低变化较大。卵孵化时幼虫以其头部击破卵壳而出。随虫体伸出卵壳的同时,伸出锐利的口钩,幼虫即侵入寄主叶部组织内。卵孵化率平均为86.9%,如卵产下后连稻叶浸入水中,孵化率可达99.3%。
孵化后的幼虫,需35~60min可咬破叶面侵入叶内,侵入率一般为76.6%~96.1%,浸入水中稻叶的幼虫侵入率高于直立水面稻叶的侵入率。幼虫有转叶为害的习性,尤以幼虫生育前半期转叶危害多;在转叶过程中常坠水死亡。幼虫经12~13次脱皮。在水温19.1℃条件下,幼虫历期13~15d,平均13.7d;在水温22.5℃条件下,平均历期8.7d,即进入蛹期。幼虫在稻叶里化蛹,也有少数个体从被害叶中脱出再侵入新叶化蛹,在水温16.8~23.2℃下蛹历期6~15d。梅河口地区大部分稻田5月下旬开始受害,受害盛期在6月10日前后,末期在6月20日前后,危害期持续约20d。药剂防治的施药适期是6月初。
4、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为清除稻田附近杂草,减少虫源,浅水灌溉,培育壮秧。药剂防治多年来都使用氧化乐果、菊酯类等农药,但这类农药属高毒高残留农药,对水生生物及天敌毒性较大。最近几年来,开始引进和使用吡虫啉类农药进行防治,效果很好。一般于潜叶蝇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发生初期,用70%艾美乐30~45g/hm2或25%阿克泰45~60g/hm2均匀喷雾,并兼防稻水象甲,是当前比较理想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应大力推广使用。另外,在移栽前3~5d,每100m2苗床用25%阿克泰20g 或70%艾美乐10g对水10kg均匀喷洒,既省工省力又降低成本,对潜叶蝇及稻水象甲也取得了较好防效。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