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疮痂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

2021-05-27 15:10来源:   作者:

桃树疮痂病是桃树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叶片和枝梢等,严重影响了桃的品质,给果农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减少桃树疮痂病在生产中给广大果农造成的损失,了解掌握桃树疮痂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一起详细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桃树疮痂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

1、桃树疮痂病危害症状

1.1 果实被害症状

果实发病部位多在果实肩部,先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之后扩大为2~3 mm的圆形病斑,病斑表面长有黑色霉状物,病斑一般不凹陷,多时聚合成片。病菌危害果皮停止生长发育,但果肉仍然生长膨大,因此后期可出现裂口,此种裂果较细菌性黑斑病造成的裂果浅,一般不引起烂果。

1.2 枝梢被害症状

枝梢受害,最初表面发生紫褐色长圆形斑点,后期变为黑褐色稍隆起,并常发生流胶,最后在病斑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丛)。

1.3 叶片被害症状

叶片被害后,在叶背出现不规则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后期病斑转为暗色或紫红色,最后病斑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病斑较小,很少超过6 mm;在中脉上可形成长条状的暗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会引起落叶。

2 桃树疮痂病病原

桃树疮痂病的病原菌为嗜果枝孢(Venturia carpophila Fis-h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我国尚未发现。

3、桃树疮痂病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至翌年4―5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陆续侵染,病菌在枝梢病斑上生长发育,病斑上产生黑色粒点状的分生孢子丛,分生孢子丛内的分生孢子通过降雨传播至幼果果面。病菌孢子萌发后入侵果实表皮。入侵后的病菌经过30~70 d的发育才表现出明显症状。果实发病后产生的病菌又可继续侵染无病的果实,晚熟桃再次被侵染。5―6月多雨潮湿,7―8月发病严重,果园低湿或通风不良均容易加重该病发生。病菌侵入寄主后,潜伏期较长,因此,田间表现为早熟品种发病轻,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较重。

4、桃树疮痂病发生条件

4.1 温、湿度

温暖、雨水频繁,如5―6月雨水多的年份,有利于病菌入侵和繁殖,7―8月则发生严重,造成病害大发生。

4.2 树势

树势强发病轻且晚,树势弱发病重且早。

4.3 品种

早熟品种发病轻,晚熟品种发病重,已知京玉、京燕、八月脆、久保、中华寿桃品种发病重。

4.4 田间管理

果园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黏性重,通气性差;树冠郁蔽,枝叶过旺,透光度差;偏施氮肥或氮肥过量,造成枝梢旺发而徒长,以上情况都会导致病害发生严重。

桃树疮痂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

5、防治对策

5.1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修剪,防止果园通风透光不良,科学施肥浇水,提高树势,增强抗病能力,降低病菌侵染几率。果实套袋,可阻隔病菌侵染,有效避免病菌随降雨传播至果实表面,避免侵染发生。休眠期清理修剪下的枝条,连同落果、落叶一起深埋,减少园内病菌量。

5.2 铲除越冬菌源

春季萌芽前,喷3~5 °Bé石硫合剂,杀灭越冬病菌。

5.3 生长期化学防治

田间农药试验结果表明,谢花后至套袋前是防治桃树疮痂病的最佳时期,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50%多锰锌、80%硫磺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在防治过程中建议轮换选用10%苯醚甲环唑2 000倍液或50%多锰锌800倍液或80%硫磺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一直喷至果实套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