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橘二叉蚜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2021-05-27 16:52来源:   作者:

橘二叉蚜又称茶二叉蚜,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等地,对荔枝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户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治。那么,该如何防治荔枝橘二叉蚜呢?小编将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详情如下:

荔枝橘二叉蚜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

成虫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 1.6mm,体黑褐色,具光泽,触角暗黄色,前翅 中脉仅一分支,腹背两侧各有 4 个黑斑,腹管黑色长于尾片。无翅胎生雌蚜体长 2mm,暗褐至黑褐色,胸腹部背面具网纹,足暗淡黄色。

长椭圆形,长 0.5 ~ 0.7mm,宽 0.2 ~0.3mm。初产时浅黄色,后逐渐 变为棕色到黑色,有光泽。

若虫

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体较小,一龄体长 0.2 ~ 0.5mm,淡黄至淡棕 色,触角 4 节。二龄若虫触角 5 节。三龄若虫触角 6 节。

危害症状:

以成蚜、若蚜在寄主植物嫩叶背面和嫩梢上刺吸危害,被害叶向反面卷曲 或稍纵卷,严重时新梢不能抽出,引起落花。排泄的蜜露引起煤污病的发生, 使叶、梢为黑灰色,严重影响树势生长和果实发育。

生活习性:

安徽一年发生 25 代以上,以卵在叶背越冬。

翌年 2 月下旬气温达 4℃以上时 开始孵化,3 月上旬进入盛孵期,以后孤雌胎生,一代代繁衍下去,4 月下旬至5 月中旬出现高峰, 夏季虫少,9 月 底至 10 月中旬虫口又复上升,11 月 中旬末代出现两性蚜,开始交配、产 卵越冬。

该蚜喜聚集在新梢嫩叶背面 或嫩茎上,尤其是芽下 1 ~ 2 叶处虫口最多,当芽梢处虫口密度很大或气 候异常时,即产生有翅蚜迁飞到新的 芽梢上繁殖危害,5 月上、中旬,第 四、五代有翅蚜所占比例较大,有翅 蚜迁飞扩展喜在晴朗风力小于 3 级的 黄昏时进行。

繁殖:每只无翅成蚜可产仔 蚜 35 ~ 45 头,每个有翅成蚜产仔蚜18 ~ 30 头,性蚜每雌产卵 4 ~ 10 粒。适温少雨条件下有利该虫发生。

天敌多达 50 余种。主要的为大草蛉、中花草蛉、黄斑盘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门氏食蚜蝇、黑带食蚜 蝇、大灰食蚜蝇、四条食蚜蝇和蚜茧蜂等。

荔枝橘二叉蚜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统一放梢,及时清除荫梢

人工防治

个别虫口密度大的嫩梢,可人工摘除,防止蔓延

药剂防治

虫口密度不大时可进行挑治,虫密度较大时可全面喷雾, 但也只喷新梢嫩梢即可。

药剂有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 000 ~ 3 500 倍液、5%啶虫脒乳油 2 500 ~ 3 000 倍液、10 % 烯啶虫胺可溶液剂 3 000 ~ 4 000 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 1 000 ~ 1 5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 2 000 ~ 2 5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