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危害、习性、发生及防治方法

2021-06-28 14:54来源:   作者:

枣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在我国众多地区均有种植。近几年来,由于管理粗放,枣农未掌握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技术,造成虫果率较高,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枣农的积极性。小编为大家详细总结了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危害、习性、发生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危害、习性、发生及防治方法

1、分布及危害

桃小食心虫属鳞翅目蛀果蛾科,是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苹果、梨、枣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在各枣区均有分布。幼虫蛀入枣果后,在其内绕核潜食,虫粪排于果内,使果实失去食用价值。据调查,平均虫果率达26.3%,最高达38.6%,特别是滩水地更加严重,受害面积占枣林总面积的60%。

2、生活习性

桃小食心虫在枣区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做冬茧在土中越冬。冬茧主要分布在树冠垂直投影下 0~10 cm土壤中,距树主干100 cm范围内的土壤中居多。

一般在6月初,5 cm土层地温达19 ℃以上、含水量达10%以上幼虫可出土,7月中旬达盛期。幼虫出土后1 d内作夏茧,并在其内化蛹,蛹期为10 d,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成虫,成虫不活泼,白天静伏枝叶上,夜间交尾,产卵于叶基部或果实梗洼处,每只雌蛾约产卵60粒,产卵盛期在8月中、下旬,卵孵化期7~9 d ,幼虫孵化不久即蛀入果内危害,幼虫在果内生活期平均为17 d,从8月上旬开始有老熟幼虫脱果,至9月底为止。第1代幼虫脱果后大部分入土作茧越冬,少数作夏茧化蛹,从而发生第2代,1只虫只危害1个果。

3、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1土壤温度、湿度、降雨对幼虫出土的影响

当5 cm土层地温达19 ℃以上,可满足幼虫出土温度的需求,但土壤的含水量在10%以上,才可顺利出土,所以每年虫害发生的数量与降雨和枣园灌溉次数相关,幼虫出土的高峰期往往随降雨或灌溉的次数出现多次。土壤含水量低于3%或土壤相对湿度低于30%时,幼虫基本不能够出土。

3.2温度、湿度对成虫繁殖的影响

温度在21~27 ℃、相对湿度在70%时,对生殖不利,温度高达33 ℃,几乎不能生殖。

3.3天敌的影响

很多天敌对幼虫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中甲腹茧蜂、中国齿腿姬蜂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危害、习性、发生及防治方法

4、综合防治技术

一是保护和利用天敌。保护天敌,利用甲腹茧蜂、中国齿腿姬蜂、蚂蚁等天敌控制害虫。二是农业防治。根据老熟幼虫在土壤内结冬茧越冬特点,秋季深翻树干周边土壤,深约25 cm,并将土块打碎压实,破坏幼虫越冬场所,使越冬幼虫冻死或深埋死亡[3]。三是性诱剂防治。在成虫发生盛期,利用性引诱剂(人工合成的诱芯)诱杀雄蛾。四是化学防治。在蛾羽化高峰期出现后的3~7 d,树冠喷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 500倍液,或0.5%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等植物农药,防治第1代幼虫,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要求喷药细致均匀,药量充足。7月上中旬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2 500倍液,杀死第2代成虫和卵。五是人工防治。及时捡拾落地虫果。在7月下旬至9月,特别是幼虫脱果期,每隔几天捡拾落果1次,将落果集中深埋,消灭幼虫。

5、推广方法

5.1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为解决枣区农户防治枣树虫害不懂技术、缺农药、缺器械的困难。

5.2抓点子,做示范,树样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红枣产值的提高,枣农对防虫工作日益重视。为扩大影响,增强枣农防虫意识,将历年来虫害最严重的木头峪、南河底、泥河沟村作防虫示范村,进行综合防治,组织枣农代表在示范村参观学习,促进推广防虫技术。

5.3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实行面对面服务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明确权、责、利,科技人员与各村枣农直接挂勾,实行有偿技术承包责任制,提高了防治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