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野火病是烟草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烟田病株率 40~50,病叶率17~21,病情指数6.5~8.6。重病烟田病株率达90 以上,病 叶率48~57,病情指数25~30 初步测算因发病年损失烟叶480余万公斤。为 摸清该病在云南的发病流行规律,探索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自1 987 年起对烟草野火病的病原侵染、田间病情流行与气候、栽培的关系,以及 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结果,现报道如下。
点击图片进入产品详情页
一、病原形态及侵染呈现的症状
l、病原形态 经取病组织作菌溢后分离培养,取该菌作格兰氏染色,菌体呈阳性反映,菌体为短杆状,大小0.4~0.7×1.2~1.4微米。银盐法染色,鞭毛单极生,多数是3根。从病原菌形态看,属PSeuOo monas tabaei(Waif andFomr)~tapp(烟草假单胞菌)。
2、病原菌侵染呈现的症状
经多次人工接种罹病观察,烟草野火病在烟株叶片上的症状呈现是:接种后l~2天叶片上出现0.2厘米左右的深褐色带水渍状小圆点;2~3天后在圆点四周出现淡黄色宽晕;3~4天后圆点扩展黄晕变窄形成直径0.6~0.8厘米的圆形褐斑}5~6天后形成中心淡褐色、外缘深褐色、四周具黄晕、直径0.6~1.5厘米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在潮湿气候下,病斑表面有薄层菌脓,干旱时病斑破裂。在烟株团棵期至旺长期(7月上中旬),遇暴风雨或多雨的气候时,叶片上会出现急性扩展型病斑,特点是接种后l~2天出现0.3~0.4厘米水渍状褐色小圆斑,3~4天后扩展成直径0.5~1.厘米的暗褐色圆斑,四周黄晕不明显,待到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时黄晕才明显出现。田间烟株在自然发病情况下出现此病斑时,单叶病斑数多,烟叶受害重,病情传染流行快。
二、发病潜育期及田间病情消长规律
1、潜育期(见表1),经在田间烟株上定期接种病原观察,烟草野火病自病原菌侵染至病斑的出现,潜育期的长短,在适宜的气温(日平均19~22~C)下与湿度有密切关系。空气相对湿度在86 以上,潜育期只有4天,空气相对湿度在81~84 之间时,潜育期为5~6天。空气相对湿度在80 左右时,潜育期延长到8天。在高温(日平均气温22.3℃ 以上)、干旱(空气相对湿度在73 以下)烟株叶片呈现缺水的情况下,接种后往往不出现发病症状。
2、田问病情消长规律 经1987~ 1989年在曲靖市麻黄村和罗平县学田村烤烟田问设点定株观察, 自6月30日起至8月30日(烟株顶叶成熟期)止,隔5天作一次病情调查(见图1),大田烟株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团棵期)开始发病,随后病情迅速上升,至7月中旬(旺长期)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病情指数增长值为4.7~ 3。7月下旬(25~30号)病情下降,病情指数增长值为1.6~1.2。8月上旬(5号左右)病情又回升出现第二个高峰期,病情指数增长值为2.4~3.7,比第一高峰期病情增长值低。8月中旬(10号以后)病情下降流行缓慢,直至烟株顶叶成熟。在8月下旬(20~25号)多雨的情况下,田间病情会迅速上升,造成烟株上部叶片受害。另外,据对烟苗发病的情况观察,野火病在烟苗上的发病期一般是4月中旬,随后病情逐渐上升至5月中旬出现发病高峰期。
从田间病情消长的规律看,防治野火病的重点时期应该是:4月中旬至下旬注意对发病烟苗采取综合防治;7月上旬至中旬须认真防治大田内的发病烟株,以控制病情上升降低烟叶受害程度。
三、田间病情增长与气候、栽培因素的关系
l、与气候的关系
从1987~1 989年3年观察的资料分析得出(表2)在日平均气温1 8.4~ 22.9℃ ,空气相对湿度77~93.4,日雨量0.5~26ram, 日照0.1~8.3小时的气候条件下,野火病在田间的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在气温1 9.3~21℃ ,空气相对湿度84.6~93.4 , 日雨量l_6~6.7ram, 日照0.1~3.9小时的气候条件下,田间病情增长值最高,为4.06~12.5,是田间病情增长的高峰,烟株受害损失最重。气温在22~C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0 以下,日降水量lmm以下,日照在6小时以上,处于高温、少雨、偏旱的天气时, 田问病情增长值低,只在2.5以下。此时病情流行缓慢,烟株受害轻。另外,在久晴高温的气候下,遇天气突变,暴风雨或中到大雨之后,田间病情会迅速上升,造成烟株受害较重的结果。
2、发病与栽培措施的关系
(1)烟苗带病是引起大田烟株发病的主要原因。烟农反映:有野火病的烟苗,栽到哪里,哪里就发生野火病。l988年嵩明县嵩阳镇木柞村有户烟农,自己未育好烟苗,从杨桥乡法果村买烟苗栽,由于烟苗带有野火病,栽后烟株发生了野火病,病株率达95 ,病叶率52 ,病情指数27.5,烟叶减产30~35 。
(2)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据在玉溪市宋官村、罗平县青草塘村、路南县麦地庄村等地调查得出:隔年轮作的烟地,野火病病情指数是2.65,连作两年的病情指数是8.17,连作三年的病情指数是9.2, 连作四年的病情指数高达21.7。这说明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而且是连作年限越长病情越重。
(3)施氮量高的烟田发病重。据在路南县、美邑乡虞纳村调查,在中等肥力地上栽种红花大金元品种,亩栽1300株,氮、磷、钾为1:1.5:h 5,亩施纯氮6公斤的野火病发病指数是l1.86f亩旌纯氮d.5公斤的发病指数是1.34。另据罗平县学田村在中等肥力地上栽种G28品种,亩栽1100株,氮、磷、钾为1:1:1.5,亩施纯氮6.5公斤,其发病指数是52.56,亩施纯氮5公斤其发病指数是6.3。从上述两地两个品种不同施氮量的病情比较得出,施氮量高的烟株野火病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的研究
1、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为探索防治烟草野火病的有效农药种类及使用方法,自1987年以来,在本所试验地和罗平县先后进行了83增抗剂、叶青双、盐酸黄连素、加吸米、抗枯宁、新植霉素、农用链霉素等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其结果(见表3)(1)农用链霉素200单位防效最佳,防效达82.6~91.6 oA。(2)83增抗剂150倍和农用链霉素150单位,新植霉素200单位等防效较好,防效在69.1~78 之间。(3)农用链霉素100单位,新植霉素150单位,加吸米600~800倍、叶青双500倍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防效为51.2~58.5 之间。其他药剂防效均不理想。
2、波尔多液的防效经试验,用硫酸铜0.5公斤、生石灰0.5公斤分别溶于2、5公斤清水中,取溶液混合后再兑水75公斤配成波尔多液。在田间野火病初发时喷第一次药,以后隔6天喷一次连续四次,设不施药作对照。喷波尔多液区骑火病病情指数由0.52上升到1.24,增长0.72 对照区病情指数由0.62上升到2.63,增长2.01。两者相比,连续4次喷施波尔多液对野火病的防效为62.20 。
3、摘除蝈株感病脚叶的防效
按野火病在田间烟株上由脚叶发病,后向中上部叶传染的规律,为减少田间传染病原,1989年7~8月在宜良县草甸乡烟田作了摘除感病脚叶防放观察。方法是在野火病发生初期(7月中旬烟株旺长阶段)每株烟摘除底脚叶2片,设不摘叶厦作对照,摘叶区和对照区面积各为1.5亩。摘叶区摘除底脚叶后,野火病病情指数由4.92下降到1.28,病情减少值为3.64,是发病指数的74 。隔20天后再次调查,摘叶区病情指数由1.28上升到2.6,增长1.32;对照区病情指数由5.01上升到8.66,增长3.65 两者相比,说明在烤烟田间发生野火病初期,一次性摘除烟株底部脚叶2片,对减少田问病原、降低病情上升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4、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的成效
为验证烟草野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设计,1989年4~9月在宜良县草甸乡500亩优质烟上实施了(1)烟苗施药杀茁消毒。在竖叶期至成苗期对病苗喷撒200单位农用链霉素,对未发病苗喷撤1:1:1 60波尔多液预防野火病。(2)控制裁烟密度。上等肥地亩栽1.000株.中等肥地亩栽1 200株.下等瘦脊地亩栽1300株.全部实行东西向单垄条栽。(3)烟株施肥控氮增钾。红花太金元品种亩施纯氮量控制在6公斤以下,氮、磷、钾比例1:l:2.5。肥地亩施纯氮4公斤,中等肥地亩施纯氮5公斤,低等瘦地亩施纯氮5.5公斤。(4)设立病情观察点,定期调查病情,掌握田问发病动态。(5)摘除烟株感病的底脚叶1~2片,减少田间病原。(6)喷旌农药控制野火病的发生和蔓延。自烤烟移栽成活时起,隔6~7天喷一次1:1 160波尔多液,预防病原侵染。在7月上中旬田间野火病发生时,对发病田块喷施200单位农用链霉素,隔3天一次连续两次。经上述六项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野火病的危害。据对中部叶和上部叶病情调查综合分析,大面积综合防治区病情指数0.71,未防的对照区病情指数4.1,综合防治区比对照区病情指数低3.39。综防效果为82.7%。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