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虫害:野蛞蝓防治技术

2021-06-28 17:17来源:   作者:

  野蛞蝓(Agriolimax aget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别名蜒蚰螺、鼻涕虫、旱螺等。野蛞蝓是喜阴湿环境的软体动物,热带、亚热带、温带均有分布。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东东、江西、黑龙江及新疆等省区。

烟草虫害:野蛞蝓防治技术

  为害特点

  野蛞蝓以齿舌刺刮为害,在烟草幼苗期,取食烟草叶片。被害叶多呈缺刻、孔洞或仅残留表皮,影响烟苗生长,致烟苗枯死。烟苗六叶期时可吃掉心叶和生长点,形成多头苗。大发生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成长烟株受害多为下部叶片。

  形态特征

  成体体长20—25mm,爬行时体可伸长达30—36mm;体光滑柔软,无外壳。体色为黑褐色或灰褐色;头部与身体无明显分节,触角2对,暗黑色;口器位于头部腹面两唇须的凹陷处,内生有1条角质齿舌,用以嚼食植物叶片;体背中央隆起,前方有半圆形硬壳外套膜,约为体长的1/3;其边缘卷起,内有1个退化的贝壳,头部收缩时即藏于膜下;呼吸孔在外套膜的后半部右侧2/3处,生殖孔位于右眼须的后侧方;肌肉组织的腺体能分泌黏液,覆布体表,凡爬行过的地方均留有白色痕迹;雌雄同体。卵椭圆形,白色透明可见卵核,且韧而富有弹性,近孵化时色变深。卵粒黏集成堆。幼体形似成体,全身淡褐色,外套膜下后方的贝壳隐约可见。

  发生规律

  云、贵烟区一年发生2—6代,各代历期较长且世代重叠。可以成体、幼体或卵匿存于潮湿土块缝隙间或草丛、石块下,或在潮湿土壤15一20cm深处越冬。在越冬期间如天气暖和仍可爬出活动为害。在福建、广西等南方烟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异体受精或同体受精繁殖,产卵量400多粒,卵堆产在潮湿的土内。野蛞蝓四季均能繁殖为害。以春季和秋季繁殖最盛,为害最重。长江流域5—7月为害最重。野蛞蝓夜间活动,白天潜伏,耐饥力130多天。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20%一30%对其有利。气温高于25℃,即迁移至土缝或土块下停止活动。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其发生轻重、虫口密度高低与雨量关系密切,而虫口密度又取决于雨量的分布。如3—6月间雨水多,分布均匀,密度就高,雨量少或降雨集中,虫口密度则相对偏低。在野蛞蝓发生的地区,凡邻近低洼积水、杂草黏土、黏壤土或腐殖质较多的壤土烟田,发生量就大;前作为蔬菜、油菜或蚕豆作物的烟田,发生密度高,为害重。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远离油菜、蚕豆等作物的地块育苗或栽植。及时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清除野蛞蝓的孽生场所。在苗床或烟田四周于傍晚撒石灰粉5—7.5kg/亩,形成封锁带,阻止野蛞蝓侵入为害。在野蛞蝓为害期,将莴苣、白菜、甘蓝等蛞蝓喜食的菜叶傍晚时分散堆放在苗床内,并压上土块诱集成体和幼体,次日清晨收集捕杀。

  苗床或移栽期发生野蛞蝓为害时,可喷施灭蛞(此药是由10%治螟磷和30%敌敌畏混合而成,具有触杀、熏蒸、内吸等作用)800—1000倍液。用四聚乙醛(对蛞蝓有强烈引诱作用)300g,红砂糖或白砂糖100g,砷酸钙300g,混合后拌入4kg豆饼粉或玉米粉,加入适量水制成颗粒状毒饵,傍晚时将适量毒饵撒施于烟株附近地面,蛞蝓取食后即会中毒死亡。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傍晚均匀撒于烟株附近地面,每亩用330g,或移栽时每株根部土表施6—10粒药粒。施药后24小时内如遇大雨,药粒易冲散,需酌情补施;或向苗床或烟田的土埂上洒茶枯液进行触杀(茶枯粉1kg对水10kg煮沸半小时,揉撮过筛后取澄清液,再对水60kg拌匀)。也可用70—100倍的氨水,于晚上撒于烟株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