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是我国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是地道中药材。近年来,丹参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一般减产10% ~20% ,重者达30%以上,药农损失巨大。为此,笔者进行了丹参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试验与实践。
1 病原
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一1.5)mm×(0.03~0.04)mm。雌成虫梨形,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lnlTl×(0.26—0.81)mm,每头雌线虫可产卵300~800粒,卵产于分泌的胶质卵囊内。
2 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植株根部的侧根或须根上,染病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解剖根结,病部组织里有很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根结之上一般可长出细弱的新根,致寄主再度染病,形成根结。地上部表现症状因发病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异,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发育不良,植株短小、黄化、萎蔫,发病严重时全株死亡。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3.1 传播途径该虫主要分布在5~30 cm土层内,以10~25 cm土层分布最多,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环境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生单细胞的卵,卵产下后经几个小时形成1龄幼虫,蜕皮后孵出2龄幼虫,离开卵块的2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虫瘿(即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值,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
3.2 发病条件
3.2.1 温度。根结线虫耐低温能力较强,而耐高温能力很差。温度试验表明,丹参根结线虫置于低于5℃ 或高于35℃以上的环境中即停止活动,将病根放入50~C的热水中浸泡10 min,线虫死亡率达95% 以上。
3.2.2 湿度。土壤湿度是影响丹参根结线虫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40% ~70%时适合根结线虫繁殖,适当降雨有利线虫孵化和侵染。在干燥土壤中根结线虫极少,土壤过湿其不能侵染和繁殖。
3.2.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丹参根结线虫的发病有一定影响。沙壤土发病重,重壤土发病轻。因为丹参根结线虫好气,沙壤土质地松散,通气好,适宜线虫活动,繁殖能力强,发病重;而重壤土质地紧密,通气性差,不利线虫活动和繁殖,因此发病轻。
3.2.4 种植年限。连作有利于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且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4 综合防治
4.1 农业防治
4.1.1 建立无病留苗基地,培育无病苗。选择3年以上未种过丹参的地块作为丹参留种基地,繁殖无病种子。用无病种子在无病田育苗,施用无病肥料,浇无病水,确保源头上无线虫病。
4.1.2 轮作倒茬。选择与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等)实行3-5年轮作倒茬。调查显示,轮作2年的地块发病率为13% ,轮作3年的为4.9% ,轮作4年的为0.9% ,轮作5年的为0.1% ,因此,轮作倒茬是理想的农业防治措施。
4.1.3 粪肥处理。不用病残体、病田的土壤垫圈和积肥,施用的粪肥必须经过高温发酵腐熟,保证粪肥不带线虫。
4.1.4 及时清除病残体。在栽培过程中及时清除病残体,包括病苗、病根、杂草等,集中烧毁,农具要清洗消毒。
4.1.5 深翻土壤,减少病源。通过深翻土壤,把线虫多的表层翻到深层,减少病源,有效减轻线虫危害。
4.2 物理防治采用土壤高温杀灭田块线虫,即夏季深翻,灌大水后再盖地膜密封,阳光照射20 d左右,利用高温(50℃)、高湿(土壤湿度9O% ~100%)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4.3 药剂防治
4.3.1 土壤处理。在丹参播种或移植前15 d,每公顷施用0.2%高渗阿维素可湿性粉剂或10%福气多颗粒剂30 kg,加土750 kg混匀撒到地表,深翻25 cm,进行土壤处理,可控制线虫危害。
4.3.2 药剂灌根。发病初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1 2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 ml,7~10 d灌1次,连灌2~3次,防治效果较好。
点击查看更多丹参种植技术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