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芦笋栽培过程中,十四点负泥虫对芦笋的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芦笋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农户们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下面小编给大家总结了芦笋十四点负泥虫的特征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 mm左右,体宽3 mm左右。体背褐红色,有黑斑。黑斑的变化很大,体色淡的种类黑斑往往较浅,有时完全消失,背面呈单一的黑色或褐红色;体色深的种类黑斑可扩展至大部分鞘翅。头前部、眼周围和触角均为黑色,头顶中央的两复眼间有1个菱形黑斑。前胸背板前半部有4个并列的黑斑,基部中央还有1个小黑斑,也有的个体无黑斑。每个鞘翅上有7个黑斑,基部有3个。头宽大于长,触角短粗,11节。前胸背板方形,长略大于宽。小盾片呈黑色,舌形,长宽基本相等,鞘翅较前胸稍宽,基部内侧稍隆起。
卵:初产时淡黄绿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卵期一般为3~9d。
幼虫:体褐黄至黄色,透亮,老熟时体长7~8 mm,头部黑色,胸足3对,黑色。
蛹:蛹为离蛹,体长为8 mm左右,宽为5 mm左右,体色为鲜黄色。
茧:老熟幼虫入土做茧化蛹。茧长5.5~7.5 mm,宽3.0~5.0 mm,长圆形,茧内壁由白色分泌物形成光滑表面,外粘附细小土粒。茧内上部1/3处由一层蛋黄白色薄膜与下部蛹体分开,内存末龄幼虫的蜕皮。
生活习性
该虫成、幼虫啃食芦笋嫩茎、叶子,取食茎尖生长点,导致笋株畸形或食成光杆,昼间取食旺盛,早晚、夜间及阴雨天多隐蔽在笋株基部土壤中或枯枝落叶下及田埂地边的杂草丛下。成虫受惊后可坠地作假死状。成虫具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室内观察产卵间隔期8~10 d。成虫卵多产在幼苗上。卵多为单粒或2、3、4、5粒散产在叶腋、牙腋及嫩针叶上。寿命较长,尤其越冬代成虫可存活9个月之久。
发生规律
该虫在华北地区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笋盘四周的土下和残留在地下的枯茎里越冬。一般4月初开始出土觅食,4月中旬至下旬陆续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成虫和幼虫第1次为害高峰期。第1代发生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2代发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是卵孵化盛期和幼虫为害高峰期;第3代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4代的发生与否与秋季气温高低、降雨多少直接相关,气温高、降雨少的年份可发生第4代。越冬成虫春季出土后,先取食幼苗的嫩茎、啃食表皮,5月上旬成虫转移到大田笋株上,5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为害高峰期,成、幼虫世代重叠,成虫具假死性,能短距离飞行。幼虫行动慢,4龄进入暴食期,熟后钻入土中在笋株茎基部1~2 cm处结茧化蛹。成虫交尾后3~4 d产卵,散产在叶茎交界处或嫩叶上。
防治措施
一是农业防治。入冬前和翌年春要及时清除芦笋地的枯枝落叶,拔除枯茎集中烧毁,消灭越冬成虫。二是化学防治。可喷施0.6%无名霜(苦参烟碱醇液)1 000倍液、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2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剂1 500~5 000倍液,或20%灭少利乳油2 000倍液。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