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产量低的原因及其技术改造措施

2021-07-05 19:42来源:   作者:

  芦笋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单位面积株数不足、缺苗断垄严重、成茎枝数少、长势弱、产量低、质量差、病虫害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如何提高芦笋单位面积产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芦笋产量低的原因及其技术改造措施

  1.芦笋栽培过程中出现产量低的原因

  (1)选地不适有的笋田地势低洼,地面不平,排水不畅,雨季积水造成部分植株受淹死亡,也有的笋田前茬植物残根腐烂,致使芦笋感染根腐而死。

  (2)用种不当 笋农没有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采笋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有的甚至引进假种,造成芦笋植株分化现象严重,出现产量低,产品质量差,病害重,植株易早衰等诸多不良后果。

  (3)管理粗放不少笋农重采轻管,施肥少,地力差又不能及时浇水,加之杂草丛生,致使植株瘦弱,生长不良。还有的只顾眼前利益,甚至不以芦笋为主,在笋田问种其他作物,特别是一些高秆作物,造成间种作物与芦笋争肥、争水,笋田内通风透光不良,严重影响了芦笋的生长。

  (4)防病不及时芦笋茎枯病是为害芦笋的毁灭性病害,由于笋农认识不足,防治措施不当,加之防治不及时,措施不当,笋田病害严重,造成植株死亡或成片笋田遭受毁坏。

  (5)采笋不合理 掠夺性采笋是造成芦笋植株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超长采笋,有的笋农不按采笋要求将嫩笋采至鳞茎盘,而是连鳞茎盘上的嫩笋一起采出,这样不仅减少了采笋枝数,还造成鳞茎盘损伤而感染病害。二是过度延长采笋期,有的笋农为了眼前利益将芦笋采收延长到110d(天)以上,致使鳞茎盘上的鳞芽枯竭,长不出新笋,即使能长出几棵芦笋,也因生长瘦弱,不能积累足够的养分,而使翌年的采笋明显下降,造成笋田的毁坏。

芦笋产量低的原因及其技术改造措施

  2.芦笋低产的技术改造措施

  (1)补苗、移栽改造芦笋低产田首先要对缺苗地块进行补苗,只有苗全才能创高产。但是芦笋最怕重茬,若在缺苗的地方直接补栽往往不易成活。因此,对笋龄较小,缺苗较少的笋田补苗时,可采用客土补苗的办法,即将缺苗地方的母土挖去,在坑内喷施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或撤施一定数量的生石灰土壤消毒,然后从其他无病菌的地方取土填入坑内进行栽植。对笋龄较大,缺株较多(一般缺苗在50%以上)的笋田,可采用芦笋田更新换地移栽的方法,将芦笋地下茎挖出,集中栽在没有种过芦笋的新田里。补栽移栽最好在早春芦笋未长出地面的时候。

  (2)整治笋田对田面不平整,排水不畅,雨季易积水的笋田,应在整平田面的同时,采取扶垄排水防涝的措施,也就是在采笋结束后,放垄时要在笋垄间扶15em左右的小土垄以便雨季顺垄排水。

  (3)加强肥水对低产笋田要加强管理,采笋结束后结合放垄施足有机肥;秋季追施的秋发肥要以速效肥为主;入冬前追施1次越冬肥,每次追肥后都应按时浇水。植株生长期间要注意松土除草,不要在笋田内间作其他作物,避免与芦笋争肥、争水,影响通风透光,防碍芦笋植株的生长。

  (4)病虫害防治芦笋病虫害主要是茎枯病,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在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的同时,春季采笋前要认真做好清园工作,芦笋生长期间要定期喷药防治,及时清除病株,焚烧深埋,控制菌源,防止扩散和蔓延,提高防治效果。

  (5)采收若要采收白芦笋,于每天黎明时见土面有裂痕,这是有幼茎伸长即将出土的标志。先在裂痕处用手扒开表土,确定幼茎的位置后插入特制的掘笋刀,在接近地下茎处割断、割取时不可损伤地下茎。在整个采笋过程中要把好两关:一是不要超长采笋,要根据培垄高度和收笋标准,所采芦笋不要超过20cm,采笋留茬要合理,一般留2—3em,避免采笋过长损伤鳞茎感染病害,同时注意不要损伤或割断邻近的笋芽。二是采笋期不能过度延长,根据多年的采笋实践,长势好的成年笋田一季采笋期以85d左右为宜,长势弱的幼年笋田要根据情况适当缩短采笋期。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