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

2021-07-05 21:24来源:   作者:

大白菜霜霉病俗称白霉、干叶等,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西北地区大白菜霜霉病发生最为严重,在病害流行年份损失可达40%~50%。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防治措施。小编对大白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大白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

1、主要症状

大白菜在生长的每个阶段均会发生霜霉病,植株各部位均会受害,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其次是茎、花梗和种荚。幼苗期发病叶片背面出现白色霜霉状物,正面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叶片、幼茎变黄枯死。成株期一般先从外部叶片开始发病,最初叶片正面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斑点,发病中期病斑逐渐扩大,色泽也转为淡黄或浅褐色,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后期病斑变成黄色或黄褐色。进入包心期,若环境条件适宜,病情发展很快,病斑迅速增加,叶片自外向内逐渐变黄干枯,最后只剩一个叶球,有风吹或行人在地里走动时会起“白烟”。留种株茎部、花梗染病时病部肥肿弯曲畸形,俗称“龙头拐”,种荚受害时果实结籽少或不结籽。病部均会长出白色霜霉状物。

2、病原菌

大白菜霜霉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卵纲霜霉属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侵染所致。

3、发病规律

3.1 传播方式

在北方霜霉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或菌丝在种株体内越冬。雨天或灌溉时通过水飞溅传到植株上,萌发后生出芽管,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组织,引起初侵染。随之发展成为菌丝,在细胞间隙扩散,引起寄主组织病变,从病变部位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次侵染,导致病害蔓延。种株体内越冬的菌丝体在翌年春天也可从内部长出孢囊梗和孢子囊,引起再次侵染。

3.2 发病条件

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与温湿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迟早和发展速度。孢子囊的形成与萌发的最适温度为7~13℃,侵入寄主的适温为16℃,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4℃。因此当气温15~24℃,昼夜温差大时最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温度20℃以上病斑发展最快,特别是24~25℃的温度下很容易产生黄褐色的病斑。

湿度决定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只要田间处于高湿状态,夜间经常结露,病情就会发展;多雨、大雾、重雾或田间积水,湿度大于95%时病害发生严重。

大白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

4、防治方法

针对大白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和条件,在防治上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选栽抗病品种、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栽抗病品种和杂种一代

抗病毒病的品种一般都兼抗霜霉病,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适合当地食用习惯又抗病的品种种植。还有一些杂种一代也表现高度抗病性,丰产性也较好,如丰抗90、丰抗70、北京新5号、北京106、青杂3号等。

4.2 改进栽培管理技术

①合理轮作,适期播种 由于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为减少菌源,应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而且实践证明,早播发病重,晚播发病轻,但包心不实,会影响产量。因此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播种。

②加强田间水肥管理 播种前平整土地,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合理地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包心后加强浇水追肥,不可缺水、缺肥。

③及时清理园地 间苗、定苗时及时清除病苗;拉秧后也要把病叶、病株清除、深埋或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收获后深翻土壤,减少病菌在田间的再次侵染。

4.3 化学防治

播种前可用25%甲霜灵拌种,每5 kg种子用药40~60 g或用种子质量0.4%的福美双或百菌清拌种。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喷雾。莲座期可用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6~8天喷1次,共喷3~4次。喷药要仔细,特别是老叶背面也要喷到。喷药后天气干旱,可减少喷雾次数,如遇阴天或多露、多雾天气多喷,雨后要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