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猝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21-07-16 18:14来源:   作者:

番茄猝倒病俗称掐脖子病、小脚瘟,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幼苗或引起烂种,严重时常造成幼苗成片死亡,甚至使整个苗床的幼苗发病。该病的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起茄果类、瓜类、十字花科等蔬菜的苗期病害,还能引起茄子、番茄、辣椒、黄瓜等果实的腐烂。

番茄猝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1 症状:

若在幼苗出土之前受害,则可造成种子、胚芽或子叶腐烂;若在幼苗出土后至3~4片真叶前受害,则是在靠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绕茎扩展,似水烫状,浅黄绿色,很快转变为淡褐色,黄褐色,继而病茎缢缩呈线状,表皮脱落。因病势发展迅速,故幼苗常在子叶尚未凋萎、仍然保持绿色时折倒,且贴伏于地面,故称之为“猝倒”。拔出根部,可见表皮腐烂、根部褐色。在高湿的苗床上,开始只限于个别幼苗表现症状,几天后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迅速蔓延扩展,形成一块一块的近圆形的病区。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病苗及其附近的土壤上会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霉层。

猝倒病与立枯病的区别:早期患猝倒病的幼苗,在小苗尚未萎蔫时即倒伏在地,但子叶仍保持绿色,而立枯病的幼苗则表现为萎蔫,在枯死后甚至仍然直立;湿度大时,猝倒病的病菌在幼苗基部有白色絮状物,而立枯病菌则为浅褐色蛛丝网状霉层;在发病时间上,猝倒病一般发生在幼苗前期,尤以刚出土的幼苗发病多,而立枯病则发生较晚;在发病温度上,15℃以下引发猝倒病,20~24℃易引发立枯病。

2病原:

病原是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的瓜果腐霉,此外刺腐霉、畸雌腐霉和终极腐霉也能引起苗期猝倒。病菌的菌丝体发达且多分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分化不明显,孢子囊着生于菌丝顶端或中间,与菌丝间有隔膜,有时为膨大的管状,有时是不规则裂片(瓣)状复合体,大小为24μm~62.4μm×4.9μm~14.9μm。孢子囊成熟后其上产生一排孢管,排孢管逐渐伸长,顶端膨大成球形的泡囊。孢子囊中的原生质通过排孢管流入泡囊内,在其中分化形成6~50个或更多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双鞭毛,肾形,在水中作短时游动后,鞭毛消失变成圆形的休眠孢子(静孢子),休眠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光滑,生于藏卵器内,直径为13.2μm~25.1μm。病菌能营寄生生活,也可营腐生生活。病菌在15~16℃时繁殖较快,在30℃以上则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3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合时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病菌也能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起冬或在腐殖质中营腐生生活,次春产生孢子囊,继而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特别是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的堆肥、农具和农事活动传播;病菌侵入寄主引发病害后,病部的病菌又可不断地产生孢子囊,进行重复侵染;后期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冬。

番茄猝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4 易发病条件:

猝倒病的病菌生长的最适气温为15℃左右、最适土温为10℃左右;若天气长期阴雨或下雪、苗床的通风透光和保温性能又不好,则导致苗床低温高湿、日照不足,猝倒病发展极快,常引起成片死苗;苗床的地下水位高、播种过密、间苗或分苗不及时、土壤贫瘠、黏重及浇水过多等均易造成苗床过于闷湿,从而导致该病的流行;通风或覆盖物的揭盖不及时,容易导致苗床温度的大幅度变化,也利于诱发猝倒病;幼苗出土后在子叶的养分已经用光、根系发育尚不完全、幼茎尚未木质化时抗病性最差,此时也最易发生猝倒病。

5 防治措施:

5.1 苗床的选择:苗床宜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避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且2~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地块。若使用旧苗床或温室,必须进行土壤消毒或换无病菌的新土。具体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10g,加营养土40~50kg,拌匀后均匀撒在床面uk;也可按每平方米苗床用绿亨一号1g,对细土15~20kg,播种时三分之一下铺,三分之二上盖;或每平方米苗床用100倍液的福尔马林250ml喷洒,或每平方米苗床用绿亨一号1g,兑水3kg,均匀喷洒于床面,再用薄膜覆盖5~7d,然后揭膜翻床,2周后播种;或单用30%的苗菌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药4g,兑营养土15~20kg,撒于苗床。

5.2 种子消毒:

5.2.1 温汤烫种:将预浸后的种子置于52℃的热水中恒温烫种30分钟,并不断搅拌。

5.2.2 药剂浸种:先将种子预浸3~4小时,然后用100倍的福尔马林浸种15分钟,取出用纱布盖好闷2~3小时,清洗干净,或用25%的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种4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

5.2.3 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1%的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的克菌丹(敌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的苯来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在拌种时种子和药剂必须干燥。

5.3 培育无病壮苗:播前备足营养土,精细整地,施足无病菌的腐熟有机肥,浇足底水,底水宜打开水,以利提高地温;播种不宜过密,播后盖土不要过厚,盖地膜;出苗前白天温度25~28℃,夜间不低于20℃,出苗后及时揭膜通气;控制苗床浇水,保持床面干燥;低温寒潮天气注意夜间保温;及时放风,降低湿度;在连阴雨天,光照不足时,可人工补充光照;严防幼苗徒长,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5.4 药剂防治:苗床发病后应在拔除销毁病苗的基础上,及时喷药防治:可用25%的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的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90%的疫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的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30%的土菌消水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应注意喷洒幼苗嫩茎和发病中心附近的病土。严重病区可用上述药物对水50~60倍液,闷拌适量细土或细沙均匀撒施于苗床内。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