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2021-08-02 17:50来源:   作者: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易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混淆,严重影响了其防治工作,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1、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多发生在黄瓜生长中、后期,由中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幼叶发生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田间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小型斑:易在低温低湿时出现。病斑直径0.1-0.5厘米,呈黄褐色小点。病斑扩展后,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病健交界处明显,黄褐色,外围颜色稍深、中部稍浅,淡黄色,叶片背面病部稍隆起,黄白色。大型斑:易在高温高湿时产生。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厘米,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湿度大时,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大量灰黑色毛絮状物。角状斑:多与小型斑、大型斑及霜霉病混合发生。病斑黄白色,多角形,病健交界处明显,直径0.5-1厘米。以上三种类型症状均可不断蔓延发展,后期病斑在叶面大量散生或连成片,造成叶片穿孔、枯死、脱落。

2、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的区别

2.1角状斑症状易与黄瓜霜霉病混淆,被菜农称为“假霜霉”、“小霜霉”,区别是:该症状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大小相同,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健交界处明显且病斑粗糙不平;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多交集成片,病斑很平,受叶脉限制为多角形,湿度大时叶片背面有灰色霉层。

2.2角状斑症状易与细菌性角斑病混淆,角状斑叶片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会生有灰黑色霉状物;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两面均无霉层,背面湿度大时产生白色菌脓,干后形成白痕。

2.3大型斑易与炭疽病混淆,区别为炭疽病病斑上会产生粉红色黏稠物。

3、病原菌及发生规律

3.1病原菌 黄瓜棒孢菌叶斑病为多主棒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多由菌丝衍生而来,单生,较直立,细长,初淡色,成熟后褐色,光滑,不分枝,具1-8个分隔。分生孢子顶生于梗端, 倒棒形、圆筒形、线形或Y 形,单生或串生,直立或稍弯曲, 基部膨大、较平,顶部钝圆,浅橄榄色到深褐色, 假隔膜分隔。

3.2发生规律 越冬: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杂草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该病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可侵染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作物21种。相关研究表明该病菌在残株中可存活两年)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传播:田间发病后,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流行: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5~7天。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以30℃左右最适。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0~35℃,以25~30℃ 最适; 同时要求90%以上的相对湿度,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病原菌产孢量与生长速度密切相关, 当病菌生长速度快,营养生长旺盛时产孢量会减少; 反之产孢量大大增加, 因此控制生长速度是抑制病原菌产孢的关键措施之一。有研究表明,多主棒孢霉在酸性条件下产孢较多,而偏碱的条件下不易产孢, 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可以诱导该病菌产孢。

4、田间发病条件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30℃,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才能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因此,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病害程度,昼夜温差越大病菌繁殖越快。另外,施用过量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多雨、凉夏时发病多,秋季延后栽培时应加注意。此外,带菌的种子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5、防治方法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预防和治疗有机结合,尽最大可能减轻病害为害。

5.1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黄瓜与南瓜嫁接时,除黄瓜种子不能带菌外,南瓜种子也不能带菌,可用55 ℃温水浸泡黄瓜种子和黑籽南瓜种子30 min进行消毒。

5.2适时轮作: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可以在残株上存活,靶斑病病原菌存活周期一般2年左右, 因此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减少初侵染源。

5.3种子消毒:该病菌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种子用常温水浸种15分钟后转入55~60℃ 热水中浸种10~15分钟,并不断搅拌, 水温降至30℃ 继续浸种3~ 4小时, 捞起沥干后置于25~28℃下催芽,杀死种子表面病菌。

5.4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与非瓜类作物实施2年以上轮作,上茬作物收货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设施黄瓜可利用硫磺熏蒸,减少下茬黄瓜初侵染源。施足基肥,及时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量使用硼肥,防止植株早衰。浇水后及时通风排湿,减少结露机会,创造不利于病菌扩展蔓延的条件。

5.5化学防治:由于黄瓜棒孢叶斑病侵染成功率相当高。因此,要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及时喷药。发病初期,用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喷1次,连喷3次。同时,由于多主棒孢菌菌株极易变异,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在防治过程中要减少杀菌剂使用频率,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