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饲养方法以及捕捉加工技术

2023-11-16 10:49来源:   作者:

怎样养殖蜈蚣?蜈蚣又名天龙、百脚,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有祛风镇惊、抗癌、解毒的功能。以干燥全虫入药,主治中风、破伤风、百日咳、瘰疠、结核、疟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等病。过去主要靠捕捉野生蜈蚣作药源,近年已有人工饲养。在此,就给大家讲一讲蜈蚣饲养方法以及捕捉加工技术。

一、生活习生

蜈蚣昼伏夜出、视觉迟钝,听觉灵敏,多栖息在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于腐木、石块、瓦砾之间。主要天敌是蚂蚁。每年约10一11月后入土冬眠,蛰伏于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第二年惊蜇后恢复活动,约在20℃以上时出动觅食。

蜈蚣为卵生,繁殖较快。一般在3-6月雨后天晴的清晨在茅草地上交配。5-7月间产卵于背阴潮湿的石块下,卵块约有花生米大小,呈椭圆形。经半个月孵化,可产幼虫100条左右。约一个月后离开母体开始活动觅食。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体形肥大,扁方形,食指宽,长20厘米左右;青头的背部和足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善爬善逃;黑头的背部和足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长不到10厘米。上述三种中以红头蜈蚣为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温和,行动缓慢,适合人工饲养。

二、野地繁殖

可在有蜈蚣经。常活动的山野地上挖一长沟,内放马粪、鸡毛、碎砖、垃圾,上铺松土,以繁殖蟋蟀等昆虫,作为蜈蚣的饵料。周围种些青草,供蜈蚣食用。当蜈蚣闻到鸡毛腥味,就会到沟里产卵繁殖。隔三个星期左右,可将沟内填料翻开捕捉。捕捉后再补充一些新鲜的鸡毛、牛粪、垃圾,铺盖一层细土,以让其继续繁殖。也可于秋季在蜈蚣经常出没的竹林、树林、山野、果园里,挖一个33厘米深的土坑,首先拌和一些垃圾、烂草、碎石土投入其中,然后倒入包括鸡毛、鸡内脏在内的杀鸡水,约经3-4天,便会集聚大量的蜈蚣去栖息。这时即可用布袋和竹钳等捕器捕捉大蜈蚣(捕大留小),用削尖的竹片一个个绷直,晒干或文火烘干即得成品。

三、池内饲养

挖一个体积1一2立方米的圆形池或方形池。四周用水泥粉刷,池顶中央开一小门作投饲口,小门两侧安装玻璃,便于观察。两端开设纱窗通风口,以防逃跑。池底部放33厘米厚的土块,并留有缝隙,便于蜈蚣冬眠。土块上有规则地堆叠砖、瓦,瓦片之间的空隙要大,以适应蜈蚣产卵和孵化,蜈蚣入土冬眠期间,池内温度要保持在5C以上,蜈蚣捕食能力差,投喂食物以昆虫、软体动物和嫩草为主,如蛤蟆、地鳖虫、蝼蛄、蜻蜓、青虫、蝴蝶等,都是蜈蚣的佳肴。投喂的饲料要新鲜、蜈蚣吃剩的残食要及时清除,以保持饲养池的清洁。值得注意的是饲养池四周要严禁堆放农药。

四、捕捉加工

捕捉蜈蚣一般在每年3-4月份进行,特别是惊蛰至清明前捕捉的蜈蚣质量较好。捕捉时应用竹筷将蜈蚣夹起,放入备好的篓里。加工时,先用沸水将蜈蚣烫死,然后将尾部剪开,挤出肠粪和虫卵,取长宽与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刺入其下腭,一端扎入尾部,借竹片弹力,将蜈蚣躯体撑直,5-10个为一排,用薄竹片夹好,置阳光下晒干,或放在灶台、炭盆内烘干,然后按个体大小分级交售。

捕捉蜈蚣时如被咬伤,在身上没备用药的情况下,可用手将伤口反复挤压,使毒液不致大量扩散到皮下组织。如果能找到蜗牛或蛞蝓,可取其分泌粘液涂在伤口处,止痛效果更好。也可用桑叶汁、食盐涂伤口或用大蒜捣烂敷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