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产业链发展 擦亮“延津小麦”品牌

2021-06-17 21:11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编者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019年、2021年在河南视察时都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涌现出一批产粮大县。麦收之际,本报以“记者+学者”的形式组成课题调研组,赴延津、息县、唐河、滑县开展实地调研,探寻总结各地小麦产业发展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今起,本报推出这组策划报道,敬请关注。

  打好粮食生产王牌,全面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河南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有着“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荣誉称号的延津县,是全国唯一的“中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小麦产业化经营模式已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典型,被誉为小麦产业发展的“延津模式”。历经20多年的发展,延津县小麦产业已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发展优势,但是还存在产业链条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供应链未完全打通、价值链待充分挖掘等一些问题,需在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出三产融合的小麦产业发展之路

  从1998年开始,延津县历届领导始终关注“如何让小麦这一古老的粮食作物焕发荣光”这一头等大事,发展至今创造了国内小麦产业的六个第一、三个全国唯一,倾力打造出“中国第一麦”。

  优质小麦规模化发展全国领先。1998年,延津县开始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从最初的3000多亩发展至2008年的50万亩以上,创立了“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农企联手、企业运作”的优质小麦发展模式,探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订单+现货+期货”的生产经营模式,促成小麦种植结构重大调整,实现普通小麦向优质专用小麦的重大转变。在此期间,2001年,由延津县粮食局注册成立了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成为在全国首家注册小麦原粮商标“金粒”的企业,结束了我国小麦大宗农产品“有品无牌”的历史。2003年,制定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生产标准,并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在全省推广,4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生产基地,打破了小麦生产“无标可依”的局面。同年,2.5万吨延津小麦出口印尼和新西兰,开启了中国食用小麦出口的破冰之旅。

  延伸产业链发展小麦经济。2008年开始,延津县着眼于发展小麦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小麦,45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2013年开始,获得有机小麦产品认证,新乡市隆嘉实业有限公司与“国酒”茅台集团合作累计建立有机小麦原料基地3.3万亩;2014年,以延津强筋小麦为代表的“新乡小麦”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二是立足拥有规模化的优质小麦资源招商引资,湖南克明面业、香港麦丰食品、福建精益珍食品、中德合资云鹤食品、河南笑脸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和湖南酒鬼酒、新乡传统品牌新平川等白酒企业先后入驻延津县,初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下游关联的小麦产业化集群。三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成立了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延津综合试验站,设立了河南省农科院和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科研育种基地,成功举办了“中国第一麦”高峰论坛、“中国·延津小麦经济产业升级合作研讨会”“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8年会暨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延津论坛”等会议,推动“延津小麦”叫响全国,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品牌示范区”,同时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延津强筋小麦”区域品牌价值达19.55亿元。

  建设产业园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延津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成为全国唯一以小麦为主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为延津县小麦产业赢得了高质量发展机遇。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是成立小麦产业服务中心,信息化、智能化新型装备得到应用,使小麦生产增加了更多现代元素,能够使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了解区域内小麦种植和生产情况,及时获取种植预警信息。二是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精准发力,引进山东鲁花集团,促使延津县小麦制粉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挂面食品加工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可达到百亿级产业体量。三是丰富“延津小麦”品牌内涵,挖掘小麦的文化属性,建立小麦产业展示中心,开发小麦碾馔、青麦仁、干麦穗、麦秆画等新业态,不断提高小麦附加值,让延津小麦不仅“好吃”,还要“好看”“好玩”。

  小麦产业发展特色显著、优势突出

  延津县小麦产业取得如此大的发展,离不开历届领导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坚持不懈的有效推动。目前,延津县小麦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面已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

  以专用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规模化经营。延津县在优质小麦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市场导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加工专用小麦、茅台酒专用有机小麦和良种繁育专用小麦,从源头上保障小麦的品质,促进了专用小麦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累计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596家、家庭农场132家、种粮大户215家,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实行订单生产和“五统一”种植管理,不仅为小麦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还带动了小农增收,具体可为小农每亩节本增效600元以上。目前,延津县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50万亩,经过转换认证的有机小麦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

  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完善产业技术体系。延津县强化科技支撑,建成了河南省面粉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河南省小麦预拌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技术服务中心。同时,组织农业、技术监督等部门专家,创新制定了小麦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层级技术标准,随后上升为省级标准,填补了当时我省优质小麦无标准可依的空白。根据制定的标准体系,延津县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按标准生产,严格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管控,全面推行绿色、有机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探索出“氮肥后移、春水冬用、两增一喷、双促双控”的优质强筋小麦栽培关键技术,对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并逐步在黄淮冬麦区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中推广实施。

  以龙头企业培育为突破,推动小麦产业化发展。延津小麦实施“专种、专收、专储和专用”的产销一体化模式,优质优价的订单面积有50多万亩,很多生产基地种植的优质原料实现了与加工企业充分对接。延津县通过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购销等产业链上培育1—2家引领企业,实施有机小麦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小麦粉产品升级、主食产业化、休闲食品深加工等重大项目,从而实现小麦产业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原料基地和高精尖的高端产品。总体上延津县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小麦年加工能力已达70万吨以上,年产挂面40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白酒年生产灌装10万吨,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完善小麦质量体系。延津县持续的品牌打造使延津小麦有了“中国第一麦”的美誉。从全国首家注册小麦原粮“金粒”商标到第一船食用小麦出口,从在北京举办“延津小麦经济高层论坛”到举办“新乡小麦产业博览会”,从首家推行小麦标准化生产到与国酒茅台联建有机小麦原料基地,从“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到创立“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从推行“四化”“四专”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延津小麦“中国第一麦”的区域品牌形象已叫响全国,成为延津县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同时,延津县为塑造小麦产品品牌,将克明、鲁花等企业品牌下的产品品牌与延津小麦区域品牌进行双标营销,互相支撑。可见,延津县已构建起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生的完整品牌体系,一方面龙头企业借助“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公用品牌公信力价值,生产出挂面、方便面、烘焙专用面粉、“豫娃娃”有机小麦粉以及出口日本的乌冬面等系列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又不断支撑区域品牌的打造,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延津县按照“创新引领、要素集聚、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安全高效”的总要求,围绕“四园、两区、一中心”的产业园创建规划,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融合应用生物肥料、节水灌溉、清洁生产、物联网信息化管理、智能机械装备等现代技术,将延津县打造成技术先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还着力打造融合多项功能的麦香田园,展示和创新发展农耕文化、面点文化,为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回归自然、欣赏田园风光的场所,促进农文旅融合。

  “三链同构”中存在的问题尚需解决

  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已有较好的原粮品牌形象和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接下来还需利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加快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和提升价值链。但是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还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已形成包含生产、流通、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但是各个环节之间缺乏组织性,未构建紧密的利益衔接,具体体现在缺乏从籽粒品质、加工质量到营养质量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以及缺乏促进小麦产业各个环节衔接的联盟,来研究小麦产业发展的方向,探讨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问题。此外,延津县虽已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优质小麦产业经营模式,通过半托管、全托管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小麦的规模生产,但是合作社较分散,经营层次和服务水平还不够理想,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仍占主导地位,产品质量管控较难,同时生产绿色优质小麦的经营主体还不完全具备与加工龙头企业议价的能力,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供应链尚未完全打通。延津小麦原粮优势已得到国内加工企业的高度认可,但是小麦从生产到储运再到加工端的供应链不是可追溯的“一张网”,而是呈现出多个堵点。目前是各个加工企业独自寻求原料粮的供应渠道,无法获取县域小麦供应链信息、数据,未来需要运用大数据工具构建延津小麦生产流通供应链系统,实现绿色、有机等优质小麦种植、储存、流通等维度的信息融合。

  三是价值链待充分挖掘。小麦产业价值链体现在加工价值链、品牌价值链和三产融合价值链等方面,但是这三方面的价值链均有待充分挖掘。延津县小麦加工大多仍是对传统面制食品的加工,包括速冻食品、挂面、沙琪玛和休闲糕点的加工,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未来应向精深加工延伸,提升加工附加值。延津县拥有通过认证的绿色小麦和有机小麦基地,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但是这些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未来应针对高端群体对健康的特殊追求,开发有机小麦粉及有机食品,通过全程追溯系统电商销售,深度挖掘绿色、有机食品的高端增值潜力。延津小麦的文化价值和服务价值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需加大开发力度,加大科普、农耕体验等功能。

  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小麦产业发展层级

  未来延津县小麦产业将在发挥好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引领龙头、创建文化园、举办论坛、发展产业金融、引进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等,组建小麦产业联盟,打通不同等级小麦的供应链,充分挖掘小麦增值潜力,推动各类要素的集聚发展,打造现代要素和功能高度集聚的产业综合体,保持引领发展的绝对优势。

  构建高层级的小麦产业组织形式。组建小麦产业联盟,利用产业基地资源和产学研联盟等内外部力量,对整个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全链条一体化运行机制,协调各个链条之间的关系,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生产研发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实现各企业间小麦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

  打通不同等级小麦的供应链。建立分级收储制度,实现普通、绿色、有机、强筋小麦等各级小麦均能按质保价收购,根据不同等级的小麦品质指标建立分级加价体系,根据各加工企业的需求合理分配。将绿色、有机小麦分配给市场定位高端的加工企业,将优质强筋小麦优先供给生产优质面包、优质方便面、速冻食品或专用粉的食品加工企业,从而打通不同等级小麦的供应链。

  充分挖掘小麦的增值潜力。充分利用好绿色小麦和有机小麦资源,鼓励鲁花集团等加工企业开发绿色、有机小麦粉和由此派生的有机产品,以高端的定位、全程的追溯和到位的宣传,将绿色有机小麦的价值真正挖掘出来。充分挖掘小麦精深加工的增值潜力,引导加工企业开发有市场、有卖点的功能性产品,拓展延津小麦制品的宽广度,同时加强终端产品研发能力,把延津小麦产品加工园变成蕴含小麦深度加工科技的麦业“硅谷”。拓展小麦多功能价值,通过建设电商物流园和麦香田园,实现小麦产业的多维度多元化发展。

  推进各类要素的集聚发展。加快科技、信息、金融、人才等现代产业要素集聚延津。鼓励科研机构在产业园区内建设分支机构、技术平台,引导更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攻关,并以产业发展成效作为成果技术水平检验标准。重点利用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促进小麦产业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建设产业联盟、产业技术协会、产业信息平台,开展全国产业发展和技术交流会,加快宣传,扩大影响力。建立产业金融中心,引导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保险机构在园区内集中办公,为小麦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策划:董林 刘雅鸣

  统筹:张学文

  执行:刘玉梅 李定宇 王华岗

  成员:王丹 上官彩霞景丽 张伟 孙建军

  执笔:上官彩霞 景丽

  “粮食大省的责任与担当”课题组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