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已成为浙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下,临安全面掀起了数字化改革的浪潮,挂图作战,聚焦“三张清单”,以“数字”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今起,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智慧“天目” 数智临安》专题,聚焦数字化改革中的临安,看“智慧”如何点亮天目大地。
地处浙西山区的杭州临安有两个省级暴雨中心,是全省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防汛形势愈加严峻,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都受到挑战。
去年以来,临安区全面总结“利奇马”台风防治经验,按照“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理念,依托“防灾天目”建设,着力构建隐患调查精细、风险监测自动、应急指挥可视、灾(险)情处置高效的自然灾害精密防治体系,推动防灾减灾由“经验导向”向“数字化改革”转变。
目前,“防灾天目”一期已完成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两大功能模块框架搭建,接入气象、规资、水利、住建等多个部门实时动态数据,基本建成集音视频融合、值班值守、物资调配、指挥调度于一体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接下来的二期开发,将围绕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防灾天目”特色应用场景,重点打造安全生产和拓展应急救援指挥模块。
打破数据壁垒
排查受威胁群众6.74万人
一直以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监测数据并不共享,汛情监测有点像“盲人摸象”。而临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造成该区小流域山洪及地质灾害等险情灾情多发,2019年“利奇马”带来的冲击,更是历历在目。
“在以往的地质灾害管理中,通常只关注地质灾害隐患点,结果发生的绝大部分地质灾害都不在掌控的范围之中。”杭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负责人表示,从地质灾害隐患管理向风险管控转变,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必由之路。
因此,当台风、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来临时,如何能够及时掌握情况,提前转移人员?临安精细调查,摸清底数,为自然灾害应急打好基础。
综合全区降雨、沟道断面等相关情况,去年临安精细调查,构建起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小流域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模型,并邀请全国顶尖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织1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完成1:2000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编制斜坡滑动评价模型和影响范围公式,对应防汛防台四个响应级别,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点4500余处、山洪灾害重点防治村落501个、受自然灾害威胁群众6.74万人。
防汛之战,几乎分秒必争。预警信息,是人员转移、水库调度等工作何时开展、如何开展的关键参考值。而精准预警、提前预警的背后,则是对自然灾害的精密监测。
实现精细化治理,临安建成每分钟采集1次数据的自动气象站230个,实现灾害天气提前60分钟预警;建立自动水文监测站点248个,实时监测水情数据;在9个重大地质灾害点安装41套地质灾害自动监测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自动报警,有效解决了山体滑坡监测难题。
以“智”促治。依托数据,临安不断改革,创新构建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自然灾害防治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在线“核实现场情况、会商应急方案、智控人员转移、指挥应急救援、调配应急资源”。
据悉,该平台主要集纳水利水电物联平台的降雨量和河道、水库实时水位及超汛监测预警信息,气象部门物联平台的累计降水、温度、积雪深度、极大风等监测预警信息,规资局物联平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移、沉降、地声等地灾监测预警信息等,共整合多部门物联网实时感知设备430个,归集自然灾害风险源信息3类3964处、受自然灾害威胁群众信息14650户67403人,实现自然灾害信息“一屏”统揽。
“一旦感知雨量、水位、坡位等超警点位,平台即时向指挥中心报警,指挥员只需要在‘自然灾害一张图’平台,便可实现一键指挥调度。”临安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摸清底数,“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让临安成功实现了自然灾害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全过程“留痕”,及时回溯分析、完善改进,提升了全区“整体智治”水平,真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健全管理体系
空天地一体及时响应
去年汛期期间,临安全区梅雨量虽为常年的2.8倍,却成功精准避让地质灾害16起,实现人员“零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减少79.9%。
这一套数字赋能建立起的科学防汛体系,预报预警,科学研判。作为“浙江安全码”试点,临安依托一个“码”,规范从信息接报到后期处置的全流程管理程序。
去年一场暴雨来临,清凉峰镇局部面雨量达100毫米以上,启动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根据预案,当地重点区域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在收到村干部发出的预警后,浙川村重点区域内的村民纷纷前往村文化礼堂的集中避灾点。集中避灾点门口,一名工作人员通过手机逐个扫描每个转移村民的安全码。
10分钟不到,后台显示重点区域内的16名村民均已成功转移。“以往这种时候,我们都要凭经验,由村干部带队上门通知转移。谁转移到哪里、是否转移到位、每个避灾点有多少人,就不太清楚了。”浙川村工作人员说,现在他们不仅有了底气,还通过镇街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等制度,确保每名应转人员都有对应责任人,一旦出现应转未转的情况,责任人可以精准联系到相关人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防汛抗洪如同打仗,讲究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提早准备,才能努力把灾害降到最低。
前期,按照应急决策扁平化、协同处置高效化要求,临安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系统完备”的大应急体制机制,构建起了“应急委抓总、指挥部主战、部门主建、镇街主防”的应急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了区、镇、村、网格四级应急力量体系。
临安还在全区27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398个网格,巡查、监测、预警、撤离等一并纳入网格,做到地质灾害防范责任网格化全覆盖,灾险情第一时间响应。
借助“防灾天目”建设,临安建立了一套融合语音、视频、数据的指挥系统和空天地一体化的感知监测体系。一旦出现断电、断网、断通讯等极端情况,借助已建的“1530”应急通信网络,临安可通过单兵、卫星电话快速确认预警信息的真实性。
针对已经核实的自然灾害事件,指挥中心内的值班人员可一键点击“应急响应”启动应急预案,提供流程化的应急处置和指挥调度能力。指挥人员则通过语音、视频等综合指挥调度手段,调配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开展现场救援工作。
“自然灾害精密防治是项技术活儿。要通过数字化改革,让应急防控精准到人,实现‘精准智治’。”临安区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说,有预判、有预案、有人干,关键时刻才能真正临危不乱。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