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立以主体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有利于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中事后监管,破解基层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题。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创新农资信用“十二分制”管理办法,探索“市场主体回收、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机构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模式,实现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闭环管理,同时也带动了农户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减少监管难度,提升监管实效。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团队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调研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工作试行进展。现将调研成果编发成工作简报,供各地参考借鉴。
青神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是天府新区辐射区,属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因古蜀王蚕丛氏“着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而得名。全县幅员面积386平方公里,辖4镇1乡1街道,总人口约20万,耕地面积9300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7%以上,有中国?柑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等美誉。2017年前,因农资经营门槛低,导致青神当地农资经营户多、小、乱现象突出,存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政管理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此青神县创新农资信用“十二分制”管理办法,探索“市场主体回收、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机构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模式,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闭环管理。
一、主要做法
(一)政府重视,加强顶层设计。一是政府引导,周密部署。印发《青神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实施方案》,完善责任、任务、回收“三张清单”,细化量化任务。二是建立专项,保障经费。每年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暂存点建设、清运处置和有偿回收。三是教育引导,加大宣传。充分利用人居环境整治契机,加大回收政策宣传力度,举办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专题培训班2期,印发口袋书6000册,确保人人知晓、户户参与,并组织全县农资经销商学习法律法规、农技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农业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机制,实现闭环管理。青神县制定了《青神县农资经营监管扣分细则》,推广农药包装废弃物“积分制、有偿制、押金制”市场化回收模式,明确经销商在门店管理、销售管理、台账管理等5个方面23项扣分项。同时作为信用评价指标之一,一年累计扣分0?3分列为A级,4?8分列为B级、9?11分列为C级。扣12分的,取消农药经营资格,五年内不得从事该行业。由县农业农村局定期通报扣分和信用评价情况,并实施相应惩戒措施。通过2年试点运行,共处罚经营户14家,吊销营业执照3家。
(三)整合资源,实现智慧监管。青神县构建销售、管理、清运三级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全覆盖追踪管理全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智慧化监管。一是搭建农药统一监管平台。通过安装摄像头和经销商主体登记或者经销商通过销售扫码、在线登记等方式,实时收集农药销售数据、押金管理数据。二是搭建逆向物流实时监控平台。通过农药包装回收、农资废弃物综合监管、物流管理等形象化展示,直观呈现辖区内所有销售和回收网点的分布及当日各个销售门店押金销售和回收的情况。三是搭建废弃物综合监管平台。利用农药包装清运工单接收、包装清运、扎带识别、清运处理等平台功能,及时向管理端反馈清运数据,通过“三大平台”的联合使用,实现农废回收的智慧管理。
二、创新亮点
青神县在全国首创“十二分制”农资管理办法,推广农药包装废弃物“押金制、积分制、有偿制”市场化回收模式,确保回收处置全覆盖。主要机制有三个:
(一)押金制。利用“押金制”约束使用端。青神县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押金回收综合监管平台,通过农药经销商、有资质的回收公司和农户三方配合,构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终端体系。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119个,全覆盖安装农药包装押金收退终端电子信息平台和扫描枪,按照一品一码的要求为每一瓶农药建好“电子身份”,根据不低于药品价值10%且不低于1元的比例收取包装废弃物交回押金,实现押金收退流程规范化和监管全程化。
(二)积分制。利用“积分制”管好销售端。青神县学习“驾照模式”出台“十二分制”农资管理办法,制发扣分细则,以年度为累积记分周期,授予119户农药经销商每年12分的考核分。将质量安全、农废回收等内容纳入12分制考核,由执法大队根据日常执法督导检查,对记分周期内1?8分、9?11分、12分三种扣分情形的经销商,分别给予书面通报、停业整顿、吊销农药经营许可证等处罚。
(三)有偿制。利用“有偿制”巩固回收端。青神县制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回收管理办法,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专业公司开展回收处置,统一有偿回收标准,发挥清运平台功能,对农资经营店和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0.5元/斤有偿回收。目前,全县无害化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10.7吨,回收处置率达87%。
三、主要成效
青神县推广的农资信用“十二分制”处置模式,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不好管”向“管得了”转变。青神县过去更多强调的是对农资使用端的监管,也就是农户的管理,但是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时常出现,并且由于基层监管力量有限,不能对农户实施有效监管,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通过利用“十二分制”管理办法强化对农资经营店管理的同时,也带动农户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大降低监管难度,提升监管实效。
(二)“管不好”向“智监管”转变。在过去的农资监管中,农资经营门槛低,农资经营户多、小、乱现象突出,存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难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青神县借鉴“驾照模式”,制定农资行业“十二分制”管理办法,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从源头管起,加强对农资经营店的管理,全覆盖追踪管理全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农药销售门店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统计,实现精准监管。
(三)“执行难”向“信用罚”转变。青神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多为小农户,人数众多,产品来源渠道不一,监管难,处罚更难。通过建立以主体信用为基础的管理机制,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让生产者、经营者真正为自己的产品负责。通过对记分周期内扣分情况,确定信用等级,分级监管确定日常执法检查频次。对于违反情形严重者取消农药经营资格,五年内不得从事该行业。“十二分制”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中事后监管,有效破解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题。
四、启示与建议
青神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大胆探索,主动作为,打破固有思路,提出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为进一步推动青神县农安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扩大试点范围,推动主体信息披露。一是总结提炼农资信用“十二分制”典型经验,在农资行业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创新“信用+监管”“信用+执法”“信用+品牌”服务模式探索。二是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实现信用档案的动态管理,形成主体基本信息、生产信息、承诺信息、信用信息全披露的完整管理闭环。
(二)积极组织活动,营造诚实守信氛围。一是充分利用优势媒体和自媒体资源,多渠道宣传青神县开展农安信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提升社会群众的关注度。二是组织开展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培训活动,了解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制度相关内容,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度。
(三)健全奖惩机制,拓宽信用结果应用。一是健全奖惩机制,优化信用激励环境,加强失信行为约束,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信用监管格局。二是加快推广信用评价结果在金融扶持、评优评先、优质优价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加强信用评级与不同部门之间政策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