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蔬菜产业 如何“高”出一筹

2021-08-31 19:35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近期,正是重庆高山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 

  8月15日,武隆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的“菜篮子”——双河镇,运菜车进进出出,公路边的小菜摊生意兴隆,当地的蔬菜采摘游、避暑游等也十分火爆。 

  这一天,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陶伟林来到位于双河镇的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开始新一周的工作,他从事高山蔬菜产业相关研究已有十余年时间。 

  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作为参与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单位,正在酝酿成立高山蔬菜产业联盟,吸引全市各地种植大户加入。双河镇则提出想在主城区设立高山蔬菜专卖店,让更多人吃到品质优良的当地高山蔬菜。如何把高山蔬菜种得更好、卖得更好,这是双方共同的目标。 

  事实上,自上月市农业农村委提出力争将高山蔬菜和食用菌培育成重庆蔬菜产业新增长点后,关于高山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的一系列工作已在重庆急锣密鼓地铺展开来。 

  在陶伟林等业内人士看来,重庆高山蔬菜产业要真正成为蔬菜产业新增长点,还需要解决三个瓶颈问题。 

  瓶颈之一 

  配套设施还有差距 

  陶伟林带记者来到双河镇渝蔬公司生产基地,这是他多年服务和跟踪调研的众多高山蔬菜基地之一。 

  高山地区,局部小气候明显,雨水常常来得出其不意。原本天气晴好,番茄大棚内,几名村民正在加紧采收。可不多时,一场大雨突然倾盆而下。 

  “幸好有这个避雨棚哦,不然肯定要烂果了。”躲进棚内避雨的业主覃万成舒了一口气。 

  覃万成2008年来到武隆谋发展,此前在全国高山蔬菜重点产区湖北,所在的渝蔬公司从事高山蔬菜种植已有40多年。这一年,正是重庆高山蔬菜起步之年。 

  初期,他们仅在武隆“试水”了10亩地,将从湖北带来的高山番茄、黄瓜、辣椒等品种于当年清明前后播种下地。 

  待到6月,生产进入中后期,雨水明显增多,空气湿度更大,病虫害情况严重。但由于种植规模不大,通过加大管控力度,当年种植效益没受多大影响,覃万成也下定了扎根武隆的决心。 

  要应对天气条件给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避雨棚等基础设施不可或缺。“但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即使是在行情平稳的情况下,也需三至五年才能收回成本,我们压力非常大。”覃万成说。 

  好在武隆区对高山蔬菜发展支持力度大,2010年,覃万成获得了一项优惠政策:由他到山东考察后设计相关避雨设施,区农业农村委出材料,他负责搭建,相当于只出人工成本。 

  尽管如此,覃万成5000多亩的蔬菜基地里,用上避雨棚的也只有番茄而已,面积不过1000亩。“政策资金是有限的,番茄作为市场需求量大、单产较高、效益最可观的产品,我肯定要把好钢使在刀刃上。”覃万成说。 

  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品城农业公司负责人邹运斌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在位于涂市镇的种植基地里,享受到避雨棚“庇护”的作物也只有番茄。 

  “不是说只有番茄需要,黄瓜、茄子等品种搭上避雨棚病虫害也会更少,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就太不划算了。”邹运斌无奈地说。 

  陶伟林对记者说,在高山地区,机耕道、灌溉水源等配套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补齐这块短板,少不了财政资金的补贴,同时还要有合理的资金利用规划。 

  瓶颈之二 

  优质却难优价 

  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好,生长出的蔬菜口感风味更佳,一直都是高品质蔬菜的代表之一。但高山蔬菜却并不都能卖出理想的价格。以番茄为例,不管是覃万成还是邹运斌,近期卖出的价格均为每斤1块钱出头。 

  “前段时间出货量大,我都走的双福国际农贸城,每斤卖1.5元,包装、运输等成本大概要出0.3元。这两天量小些后我就改换渠道了,跳过市里的一级批发商,直接跟区县的二级批发商联系,他们自己来基地拉货,每斤只卖1.4元,但成本更低。”覃万成说,自己的番茄品质比温室大棚种出来的口感好多了,但卖价却没有什么差别。 

  邹运斌也很无奈:“高山蔬菜确实品质好,但同时也面临来自全国各地高山蔬菜的竞争。在品质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能跟宁夏这样能够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蔬菜的地区相抗衡?” 

  夏秋季要与宁夏等高原地区比拼,冬春季又要与山东等平原地区竞争,重庆本地的高山蔬菜就卖不出好价格了? 

  其实不然! 

  邹运斌基地里的部分蔬菜卖往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价格就比较可观。“这就是卖往深圳的品种,每斤比普通品种贵上好几角。”邹运斌随手摘下一棵白菜介绍道,珠三角城市消费水平高,消费者也格外注重产品的口感、外观,因此对中高端产品的接受度更高。覃万成也表示,基地有少量高品质蔬菜通过与精品超市对接卖出了好价格。 

  陶伟林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目前重庆高山蔬菜销售的方式和渠道还存在不足。 

  高山蔬菜作为蔬菜产业中的细分门类,走大宗蔬菜的农贸批发渠道必然不占优势,应转变思路,在销售端对接好对应的细分市场,如社区团购、精品商超等。“事实上,市场对高品质产品也是有需求的。”陶伟林说,就在最近,一家知名地产物业公司已主动联系他所在的团队,希望与其建立合作关系,采购高山蔬菜货源发展社区团购,服务业主。而且,有这种需求的物业公司目前不在少数。 

  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近期拟牵头成立高山蔬菜产业联盟,待社区团购事宜敲定后,在联盟内实施“统一生产计划、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市场价格、统一品牌”,让优质产品真正实现优价。 

  按照陶伟林的设想,随着联盟服务的社区团购规模越来越大,种植大户就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订单农业,从而实现整个高山蔬菜的有序生产,更好规避市场风险。 

  瓶颈之三 

  品种结构有待完善 

  深耕细分市场,势必也将对高山蔬菜的品种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但就目前来看,受种植习惯、市场行情等种种因素影响,重庆高山蔬菜品种结构仍显得单一,总体来说中高端品种比重较小。 

  “我们也想多种点精品蔬菜,但由于无法精准对接市场,根本不敢种多了,怕卖不掉。但若能搭建起社区团购等渠道,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获悉陶伟林提出的高山蔬菜产业联盟计划,覃万成十分高兴。 

  事实上,近几年通过鲁渝协作,市农科院已从山东引进许多优质番茄、辣椒、白菜等蔬菜品种,其中番茄品种就有6个之多,高山蔬菜的品种档次和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在位于武隆双河的高山蔬菜品种培育基地,在市农科院专家的精心培植下,一座番茄大棚内就种出许多“花样”:汁多爽口的鲜食品种,酸甜肉厚的熟食品种;大果、中果、小果……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 

  因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这些品种在重庆种植出来后风味更加浓郁,口感极佳,因此卖价也高,最低的收购价为每斤5块钱,高的能达到10块。 

  就在今年,他们从山东引进的高品质辣椒品种——螺丝椒也试种成功,将于明年在全市推广。这些辣椒果实通体扭曲,状似螺丝,按形状大小,又有粗螺、中螺、细螺之分,捏上去,明显感觉肉质既厚且脆,上市后,单价可高出10-20%。 

  “我们也将继续做好科技攻关,通过引进和自主培育,不断优化品种、提高品质,让高山蔬菜朝精细化方向发展。”陶伟林说,未来高山蔬菜品种必须多元化,尤其是要加大中高端品种占比。在这方面,除了农技人员做技术推广外,也迫切需要大户和企业承担起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种植、帮助销售,从而实现整体结构的调整。 

  相关链接>>> 

  高山蔬菜何以能成为新增长点 

  上月,市农业农村委召开“保供给、稳增收”工作专班调度会,特别强调了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其中在蔬菜产业方面,力争将高山蔬菜和食用菌培育成蔬菜产业新的增长点。 

  高山蔬菜何以被选中?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委经作处、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等相关部门,总结出三点理由: 

  首先,有基础。2008年,为了缓解重庆蔬菜供应“秋淡”,重庆以市农科院牵头,率先在武隆探索利用高海拔地区夏季自然冷凉气候条件,生产天然错季的高山蔬菜,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实现全市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通过10余年的发展,如今重庆高山蔬菜主产区县达到14个。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山蔬菜播种面积110.7万亩、总产量193.3万吨,总产值34.5亿元,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态势。 

  其次,有科技支撑。以前,重庆高山地区蔬菜品种单一,农户普遍种植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但同时效益也低下的莲白、大白菜、白萝卜,俗称“三大白”。近年来,重庆不断加强高山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配套技术研究,如今全市高山蔬菜种植品类已扩大至10个大类、200余个新优品种,示范推广辣椒、黄瓜、番茄、菜豆、瓢儿白、油麦菜、茄子、甘蓝等适宜品种40余个,不断优化了高山蔬菜品种结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第三,增收效果显著。重庆以前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秦巴山等高山地区,发展周期短、增收效果显著的高山蔬菜,成为这些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支柱产业。2020年全市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重庆高山蔬菜产业已覆盖了近17万农户,人均实现增收近2000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高山蔬菜可以继续起到产业支撑的作用。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