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早稻面积呈下滑趋势,不少种粮大户更倾向于种单季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稳定双季稻面积成为一道难题。农业大省安徽如何在实际生产中稳定早稻面积,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去年首次发文要求,确保全省早稻播种面积和产量不低于2020年同期水平。全省双季稻主产区稳定早稻种植面积在250万亩左右;今年早稻种植面积增加到260万亩,全省双季稻区千方百计稳定发展早稻生产。
政策叠加稳住早稻生产
庐江县是安徽省种植双季稻第一大县。今年庐江县早稻种植面积为53.5万,平均亩产量超过439公斤,相对于去年增加了两成多。目前已全部收割,地里已是中晚稻青苗。
“早稻种植了150亩地,每亩稻打到1000多斤以上。湿稻的价格在地头上收达到了每斤1.05元-1.11元,干稻的价格达到了1.29元,收益不错。”郭河镇的种粮大户王士照满意地向记者介绍说,去年由于洪涝灾害,他所在的乡镇破圩被淹,损失惨重。今年虽然雨水较多,但收成还不错。
国家这两年对双季稻开始补贴,当地出台政策50亩地以上的双季稻种植户每亩地补助100元。不少种粮大户也开始恢复性种植早稻。除了150亩双季稻,王士照还种了1700亩地的粳稻、杂交稻。相对于其他品种,双季稻收割的时候是天气最闷热的大暑节气,人工成本偏高,一般选择不同的品种主要是为了错开农忙期。
庐江县为推广双季稻种植出台系列政策,双季稻种植户较单季稻种植户每亩地补贴提高20%,50亩地以上的双季稻种植户,早稻每亩补贴再增加100元。通过奖补结合,促进早稻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该县积极推广应用优质专用早籼稻品种,为专用早籼稻米产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特色的原材料。农技人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抓早稻试验示范,加速适用新型科技成果落地熟化,以科技创新驱动早稻技术服务上层次,生产面积上规模,生产稻谷上档次,促进早稻生产绿色优质高效发展。
宣城市宣州区今年全区早稻播种面积20.54万亩,比去年增加了0.2万亩。“产量不高、效益不高,‘双抢’的时候怕人手不够,说白了,种早稻是有点费事。”当问及农民越来越不愿意种植双季稻的原因,寒亭镇义兴村农民刘顺根说。近两年来,政府通过补贴等政策推动,身边种双季稻的农户也慢慢多了起来。今年早稻比去年收成要高,价格比去年也好,一亩地要比去年增收150元左右。今年受国家惠农政策影响,粮食直补、农机等各项农资综合补贴继续增加,早稻收购价格比去年上调,种稻农民信心满满。
为了把好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农民收入,农技站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安徽各地实行全程指导服务。为了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大户早稻种植也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通过机插水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种植成本,而且还能促进水稻均衡生长、提高大米品质、减少草害。围绕水稻产业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和产业链短板,集中技术力量,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攻关和推广示范,通过示范带动,引领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种两收”因势助力
主体种植早稻意愿不强主要是因为茬口紧,比较效益低。一种因势而起的“一种两收”种植方式在实际推广中越来越得到青睐。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结构改变和双季稻种植效益的降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面积大幅缩减,而传统稻—油、稻—麦种植效益与产量难以保证,加之自然灾害频发,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向选择蓄留再生稻种植。”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吴文革介绍说,而随着收碾压品种的推广及配套技术的完善,再生季产量得到了有力保障,让“一种两收”这一新型种植模式得以快速发展,再生稻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早稻也给双季稻恢复性增长立下大功。
安徽省大力发展再生稻,目前栽种面积已达100万亩。仅霍邱县一个县今年再生稻面积增长到60万亩。这种种植方式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增粮增收。一种两收,每亩节省一茬的耕作、栽插(或播种)成本400元以上;再生季稻每亩仅需投入60-80元左右的肥料;大幅减少肥料、农药及人工投入(与一季小麦相比,生产成本仅相当于1/4-1/5)。与双季稻、稻—麦相比产量持平(或减产10%以内),再生季效益增加显著,两季总效益提升。
皖西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当地越来越多的普通小农户也开始接受水稻“一种两收”的种植模式。这得益于当地农业部门连续多年的推广示范效应。8月19日,由安徽省农科院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友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六安市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依托“安徽粮食多元种植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当地实施的“两系籼粳交水稻”一种两收丰产增效技术示范片进行了田间现场测评。专家组对示范田按照农业农村部超级稻验收办法进行实收测产,(头季)折合标粮平均亩产707.2公斤。头茬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产量对于种植再生稻的农业主体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提高再生稻生产综合效益
“去年,我县受洪涝灾害影响,正因为实施了‘发展再生稻生产,抗击洪涝灾害影响,稳定粮食生产’的工作举措,取得了全省粮食大县地位。今年我们再次提出发展60万亩再生稻的目标,其中单产超过150公斤的面积要达到35万亩,新增优质、绿色稻谷5万吨以上。”霍邱县种植业局局长徐万华介绍说,他们紧抓县、乡、村示范片,搞好“万、千、百”工作。
县农业部门抓好万亩示范片,各乡镇抓好不少于1000亩的示范片,各村抓好不少于100亩的示范片,示范片有专门的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负责及相关标示牌。县、乡要成立再生稻生产技术指导组,要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多种媒体宣传再生稻奖励政策,推广技术要点,安排技术人员,包乡镇、包村,开展技术指导。
据介绍,今年霍邱县政府按照种植的再生稻(及含有一定产量的二季稻)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奖励。在收获时按相关程序验收后结算并拨付至乡镇,由乡镇打卡发放至种植主体。引导鼓励有意向、有能力的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再生稻产业链开发,组建再生稻产业化联合体,对再生稻种植品种、生育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购等实行统一管理,做到专种、专收、专储、专加工、专销,带动再生稻特色稻米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再生稻生产综合效益。
县里成立再生稻工作领导组,负责指导推动再生稻工作,开展再生稻生产的乡镇,要成立再生稻生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本乡镇再生稻生产,乡镇、村要指派专人抓好再生稻推广工作的落实。各乡镇要把发展再生稻生产作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植粮食收益的一个重要抓手,抓好示范推动,由示范促进再生稻生产发展。在关键农时,组织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观摩培训,使再生稻生产技术充分被生产主体熟练掌握,达到头茬、二茬“一种两收”,头茬、二茬“双高产”的生产目标。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