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雨后青干两种类型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2021-04-29 19:14来源:   作者:

小麦雨后青干是小麦雨后出现的一种现象,不仅能使灌浆过程缩短,粒重下降,在收割时还会造成焦头炸芒,掉头落粒,从而导致产量减少。其常见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久旱无雨或雨前高温引起的旱地猛雨“撑死型”;一种是久雨猛晴造成的地温和气温温差悬殊而形成的“蒸死型”,其中以“蒸死型”最为多见。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小麦雨后青干两种类型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供大家参考。

小麦雨后青干两种类型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1、“撑死型”青干的预防:

“撑死型”青干多见于开春后久旱无雨,在进入灌浆后期(5月下旬至6月初)遇雨青干死亡的现象。这类青干的主要原因是小麦生育后期根系已趋衰老,加上土壤干旱,根部细胞处于萎蔫状态,导致水分的吸收与传导不能畅通,久旱大雨使根部细胞吸水猛胀,质膜被胀破,导致植株进一步失水,青干枯死。

试验与历史资料证明,发生小麦“撑死型”青干的因素有:小麦成熟前10厘米表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0%,降水量大于5毫米。在5月下旬至6月初上述两种条件同时发生时,便会发生“撑死型”青干现象。

防止“撑死型”青干发生的方法是:适时浇好灌浆水,保持小麦成熟前10厘米表层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

小麦雨后青干两种类型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2、“蒸死型”青干的预防:

“蒸死型”青干是小麦成熟前长期阴雨,猛晴后,气温骤升至30℃以上,而长期阴雨所形成的较低的地温上升缓慢。由于地温较低,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就会减弱;而高温使叶片的蒸腾作用加强,这样就造成小麦植株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生理代谢失调,水分收支失去平衡,使植株自身失水而干枯死亡。由于这类青干是因为蒸腾作用失水而根部水份供应短缺引起的,所以称之为“蒸死型”青干。

经多年观察研究,发生小麦“蒸死型”青干的气象指标是:下雨前后气温的温差(天晴后的气温――天晴前的气温)与地温的温差(天晴后10厘米土层的地温――天晴前10厘米土层的地温)的差值为4.5℃,差值越小小麦越不易发生“蒸死型”青干。另外,长期阴雨后猛晴出现的时间早晚和低温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发生青干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在温差相同的情况下,6月1日后出现这种天气所造成的青干率大于6月1日前的青干率;低温阴雨持续时间越长,发生青干率越高。

解决“蒸死型”青干的关键就是解决气温与地温的骤然失衡给小麦植株内部造成水分失调的矛盾。在生产上可在小麦的拔节期至扬花期培养三台根。具体方法是:

2.1 用小麦抗倒抗逆增产剂――抗伏灵。在小麦拔节前每667平方米用30~60毫升,对水15~30千克,叶面喷施1次。

2.2 用“根宝”,将“根宝”稀释500~800倍,叶面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2.3 用100毫升/千克的赤霉素和萘乙酸在小麦开花前叶面喷施,可使小麦单株根干重增加35%~69%,或用100毫升/千克的赤霉素在花前叶面喷施,可以促使未分蘖的地下茎节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