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垄作栽培是近几年来着重推广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该垄作栽培技术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土壤表面呈波浪形,地表面积增加。灌溉方式一般为沟灌,水流小,土壤与水接触面积也小。此项技术与小麦平作相比,具有节水、增加透光率、降低田间湿度等效果,同时还可降低或减少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显著提高小麦抗倒能力,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也为玉米套种提供了便利。
1 小麦栽培优势
1.1 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植株抗性
小麦垄作栽培有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小麦抗病、抗倒伏能力。平原地区传统小麦种植是畦内平作;而垄作栽培改变了小麦传统种植方式和大水漫灌方式,从而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条件,降低了田间湿度,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从而增强了抗病、抗倒伏能力。由于垄沟宽阔,利于垄被上作物对光的接受和吸收,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1.2 降低肥水及管理成本
小麦垄作栽培一般采取沟内渗灌的方式,较传统的栽培方式节省水肥。而且渗灌能将作物所需的水分和肥料从水源处小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供作物吸取利用,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1.3 减轻冻害
小麦垄作栽培方式有利于培育壮苗和减轻小麦越冬期冻害。小麦发达的根系有利于冬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积累,加之良好的光合作用,使得冬前整个植株生长较为协调,加之济宁市冬前大于0 ℃积温一般在500~650 ℃(据济宁市气象部门30年资料统计),更加有利于培育壮苗,使得抗低温能力增强,有利于安全越冬。
1.4 提高产量和品质
小麦垄作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垄作栽培的渗灌,有利于肥水直达小麦根部,使得肥、水吸收较为及时、彻底,减少了土壤板结,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使得土壤中容重较高,延长了小麦灌浆期,使得籽粒饱满,因而改善了小麦品质,对提高产量较为有利。对农民而言,也节省了田间管理的次数。据调查,新型栽培方式与传统平作栽培方式相比,穗数差异不显著,但穗粒数、千粒重、单产差异却极为显著,由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著差异,使得单产差异较为明显,垄作比平作平均产量增加813 kg/hm2,增产率提高12.2%。
1.5 间套种增产增收
小麦垄作栽培方式可间作套种玉米,增产增收。小麦种植于垄被,玉米套种于垄沟,既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减少漏光,又便于进行田间工作,同时改善了玉米幼苗生长条件,使得老百姓单位面积土地上作物收益更多。
2 小麦垄作栽培技术
2.1 地块选择
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特别适宜于耕层较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高产麦田水浇地块。传统平作条件下,该种麦田往往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较差,群体偏大,湿度较高,病害和倒伏严重。选择适宜地块尤其重要,一般小麦垄作栽培适宜于水浇条件较好、地力较肥且肥力高、耕深较厚、保水保肥的地块。
2.2 整地起垄
播种前要有充足的底墒,土壤重量含水率实测值以占田间持水量的65%~85%为宜。如果墒情不足,可播种后再及时浇水,或先造墒再播种。起垄前可用圆盘耙耙地,消除土坷垃,然后起垄。合理确定垄间距,垄上小麦的行距15~18 cm,垄间行距40~45 cm。该种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小麦的边行优势,同时茎秆粗壮,株高降低,叶片厚实,夜色浓绿,适时灌浆成熟,落黄较好。注意少施肥。
2.3 品种选择
在品种选择上,多穗型品种较为合适。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扩大光合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实现增产。而对于大穗型品种,其分蘖成穗率较低,可适当增加播量,以增加基本苗数,提高单位面积穗数。
2.4 适期播种
确定适宜的播期、播量,掌握合适的播种深度。据济宁市气象局统计资料分析,小麦常年播种日期平均为10月5日前后,而随着近10年气候变化,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近几年济宁市适宜的播种期应往后推迟7 d左右,大约在10月12日,因此为了培育小麦壮苗、控制旺长、减少冻害发生,以少量播种、适期晚播为宜,可在10月12日前后播种。
2.5 田间管理
适时浇好越冬肥水,保证幼苗正常生长及冬前良好墒情,春季干旱年份要及时浇灌返青水,保证起身后的苗期生长,有利于预防晚霜冻害。小麦起身拔节期追肥,可将肥料撒在垄沟,一般施氮肥170 kg/hm2左右为宜,然后再顺垄沟浇水。小麦孕穗灌浆期应注重肥水管理,此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脱水脱肥,会直接影响产量及质量。缺水脱肥地块应及时浇灌肥水,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干物质积累,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此外,注意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治。小麦垄作栽培技术虽然使得田间病、虫、草害减轻,但对穗蚜应尽早预防,撒施一定量的草木灰即可,尽量少用农药。
2.6 适期收获
及时用收割机收割小麦,如果小麦成熟过度再收割,会造成籽粒的损失,从而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同时还为下茬作物玉米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应该做到适期收获,保证产量。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