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棉纺织品出口国。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理应成为国际棉花、纺织品贸易中的市场主导者,可事实恰恰相反。在棉花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中国的市场规模确实做得很大,但是却没有做得很强,中国充其量是棉花生产的加工大国,但不是生产加工强国。因此,科技兴棉,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提高棉花加工质量,是保持我国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将影响我国棉花产量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棉花产量如下分析:
影响棉花生产原因:
当前影响棉花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因素外,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一、种植密度不合理。当前我国棉花种植密度呈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每年密度以200株/亩的速率下降,有的每亩种植1500株/亩以下;而西北密度越来越大,每年以300-400株/亩的速率增加,密度达到18000-20000株/亩,有的超过20000株/亩。试验表明,棉花过稀过密,都不利于夺取高产。
二、棉花早衰面积越来越大。由于早衰,棉花减产幅度达到两成。其原因一是近年来棉花黄萎病是制约单产提高的最主要病害,三大棉区呈现较大范围流行的趋势,以黄河流域最为严重,长江流域次之。二是生理性病害――红叶茎枯病,大多由营养失调引起。
三、棉花品种多、乱、杂,棉农无所适从。全国播种品种2001年120个,2002年152个,2003年210个,2004年266个,比2003年增56个,增幅26.7%。我国常年种植品种数120个,当前主要推广品种不突出,2003-2004年全国没有一个品种的播种面积达到10%。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棉花的管理措施:
进一步建设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重点建设高产稳产棉田,扶持杂交棉种基地的建设。调整生产布局,调减低产棉田和风险棉区面积,由于老棉区病害发生日益严重,减产减收、损失惨重。在适宜的产区内应有计划有目的由重病产地向轻病产地转移,由病产地向非病产地转移。
二、提高棉花的选种工作:
优良品种的选定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前提,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生产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主要产区要明确主推品种,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一般应从以下几点来选择主栽品种:
1.选择适合的品种熟性。品种熟性可根据生育期的长短来划分。生育期120天左右为早熟;130天左右为中早熟;140天左右为中熟;150天左右为中晚熟;155天以上为晚熟。一般条件下,从播种到开花各品种间差异并不大,其差异较大是在播种至出苗,低温对出苗影响较明显,温度每降低1℃,早熟和中早熟品种出苗日期延长3到5天,中熟品种延长4到7天。生育期中差异最大的还是在开花至吐絮期间,因为这段时间对温度最敏感,所以对其进程的速度影响较大。如温度在25℃时,中熟品种只需58天;当降至20℃时则增至85天。
2.选择结铃性强,结铃较集中,铃外形中等大的品种。外形大的铃往往铃壳厚,籽棉量并不一定高,宜选铃壳薄、单铃籽棉量重的类型。中等偏小铃型,经济效益高,对提高产量较有利。应该选用纯度97%以上、净度95%以上、发芽率85%以上、含水率12%以下的稀硫酸脱绒处理的种子,棉种采用2%敌克松种衣剂拌种。
3.选择株型较紧凑,果枝较短,且着生角度较小的棉花品种。
4.推广抗病高产优质品种和精加工种子大力推广杂交棉和抗虫棉,提倡使用包衣种子。杂交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应大力推广。包衣种子品质好,还具有防病效果,提倡精量播种。
三、提高棉花的栽培技术
1.适期早播是获取丰产的关键措施。
新疆各棉区秋季降温快,初霜来得早,后期热量不足,成为限制棉花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报道,棉花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叶片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4~15℃;根系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4℃。棉花出苗较适宜的温度为17℃,适于棉铃发育的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5℃,适宜的温度是棉铃发育的根本保证,是优质棉纤维形成的基础。棉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无法人为控制,只有通过优化的农艺措施促进棉花早结铃早吐絮,从而提高棉花质量。
2.适当增加亩收获株数,科学灌水,提高个体增产潜力。
单株增产潜力较大,根据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一般细绒棉每亩棉株在1.6万至1.8万,高水肥可适当减少密度,中等以下肥力适当增加密度。棉花是比较耐旱的作物,进水时间不能太早,控制棉花的进水时间是促进棉花根系发育形成壮苗,早开花、早结铃,减少蕾铃脱落的关键措施。
四、提高棉花的种植要求:
1.深耕:冬耕能减少病菌、病害、虫害。春耕要早,增加日照好拿苗,深耕增加抗病能力、苗期早发、根深叶茂。
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花铃期及时追肥,注意满足磷钾肥。
3.墒情是出苗的关键:冬灌或春灌。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植物出苗的关键,水分足,墒情好、保苗全。
4.适时播种:播种出苗的最佳温度是23至25度,用新高脂膜拌种可防病、提高发芽率。播种后分水不足时可喷施新高脂膜溶液可保温增墒。
5.株行距合理:等行播种,低肥水60至70厘米,中肥水70~80厘米,高肥水地80至90厘米;亩株数,低肥水地3000棵左右,中肥水地2500株左右,高肥水地2000棵左右。
6.整枝:每年看雨量多少、墒情湿干、掌握化控轻重,等行免整枝,大小行可定向整枝,去小行的枝、留大行的枝。整枝病重,免整枝病轻。
7.全程化控:棉花7至10个真叶可微量用缩节胺0.3克化控,能促根壮苗,叶面厚减少虫害,初花期(每棵3个花)用高效缩节胺1-2克,盛花期(每棵3个桃)用高效缩节胺2-3克,打顶后5-7天用高效缩节安3-5克,整个生育期内灵活掌握,雨多地湿量要大,无雨地旱量要小,少量多次最好,最后化控在株高1米左右最好。
8.遇旱浇水:遇旱浇水以小为宜,水量过大,棉棵易形成生长素,出现旺长;旱情严重,水量过大,转化生长素过多,浇水后出现落花、落蕾现象,浇水前先喷高效缩节胺2-3克,能有效控制浇水后旺长。
9.治虫:棉花有抗虫棉,没有无虫棉,当前危害棉花的害虫有棉铃虫、盲蝽蟓、蓟马、白粉虱、棉叶螨、象甲等多种害虫。防治棉铃虫注意虫情预报,高峰期抓紧防治,盲蝽蟓的习性昼伏夜出,打药上午9点前,下午5点后,效果好,月亮天晚上打最佳。播种时用乐斯本,与除虫剂同时喷,注意地下虫害的防治。
10.病以防为主:重病地块、播种时可用治棉病的药与普利登鱼蛋白拌种(不是浸种)出苗快、苗旺、病苗少,苗期定期喷治棉病的药。
11.适时打顶:营养枝(滑条)看水肥与长势,3-5个果枝及时打顶促进果枝生长,主茎约7月15日前后打顶,打顶后及时喷叶面肥,加速上部果枝生长,5-7日后喷高效缩节胺3-5克,与治虫药同时封顶。
五、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1.狠抓秋耕冬灌,降低越冬害虫基数。
秋耕冬灌是有效减少棉铃虫和棉叶螨等害虫越冬基数的措施之一。早春铲除棉田附近的蜜源植物,减少了越冬代棉铃虫成虫补充营养的蜜源,控制越冬代棉铃虫成虫的产卵量。重视早期农田的害虫防治工作,有针对性地打好保护带,同时采取人工捉虫、灯光诱杀、及时耕翻灌水等措施。
2.强化农业防治是棉田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利用一系列的栽培管理技术,根据农田环境与病虫间的关系,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以达到保护作物,增加天敌,防治病虫的目的。天敌工厂化生产、生物药剂的研发、害虫雄性不育、抗虫棉的种植等生物技术虽然刚刚起步,但作为一项新技术,应加快其开发和技术转化的速度。
3.科学用药是棉田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
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才能达到安全、经济有效的目的;反之效果下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准确测报,掌握好防治指标,减少施药的次数。使用选择性强、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如赛丹、硫丹、BT、蚜虱净、专用性杀螨剂等。对于前期的棉蓟马、棉虫牙、棉叶螨等害虫采用种子处理如3911拌种、苗康系列种衣包衣,棉田用久效磷、氧化乐果等吸剂涂茎或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点片施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