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仙俗称吱喳虫,是荔枝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虫害,在国内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广泛分布,极大的影响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荔枝独角仙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形态特征:
成虫 雌雄异型,雄虫明显大于雌虫,长椭圆形。体红棕色到黑褐色,鞘翅颜色常略浅,极光亮。头较小,唇基短小,前缘有2个齿形突起。前足胫节上侧有侧刺3个,中足、后足胫节外侧有4个刺突。
雄虫 体长35~44mm,宽18~24mm。雄虫头及前胸背板各有一近三棱形单分叉角突,头额角突上翘并向后弯,端部分叉口较深,发育最差个体角突小而短,与头近垂直,并不向后弯曲;前胸背板角突端部分叉下弯,发育最差的个体,仅见角突痕迹;前胸背板光亮光滑,偶有少量分散粗刻点;小盾片近等边三角形,鞘翅臀板显著隆突,小盾片及鞘翅光滑。
雌虫 体长31~34mm,体宽17~19mm。头面粗糙无角突,仅额前有丘突1对,隐约可见,前胸背板简单。前胸背板与鞘翅密布小刻点。其余特征同雄虫。
卵 圆形,长约3mm,乳色至污黄色。
幼虫 头壳黄褐色至棕黑色,初孵或刚蜕皮幼虫头壳颜色较浅,黄褐色,随着生长和龄期增加,颜色变深,三龄幼虫头壳为棕黑色。一龄:头壳黄褐色,宽约2mm,体长4~7mm,宽2~4mm。初孵时乳白色,半透明,随着生长,颜色加深,通体被淡黄褐色长毛;气门极小,不明显,边缘黄褐色;第一腹节上有一淡色褐黄斑,较小而不明显;足淡黄色,被黄褐色粗毛。二龄:头壳棕褐色,宽约3mm,体长31~55mm,宽6~14mm;白色,体较不透明,腹部隐可见食物;体侧气门明显可见,周缘褐色,体被长黄褐色毛;第一腹节气门上方褐斑大而明显,淡黄褐色;足淡黄褐色。三龄:头壳棕黑色,宽约8mm;体长80~121mm,宽15~20mm;初期白色,老熟幼虫淡黄棕色,体已完全透明;体侧气门十分明显,周缘褐色加深,第一腹节气门上方褐斑大而明显,颜色加深;足黄褐色;体毛粗、硬、短,十分明显。
蛹 长23~55mm,初期白色,后期通体黄棕色,雄虫角突较明显,羽化前颜色变深。黄白色,羽化前色变深,口器前方横列有4个齿状突起,雄蛹角状突明显。
危害症状:
成虫主要吸食荔枝树的树汁,造成树势减弱,影响树体的生长。同时在果实成熟期还吸食荔枝的果实,致果实腐烂,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生活习性:
此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堆肥或有机质多、深20~30cm的土壤中越冬。春天,气温回升,土中的幼虫也恢复活动,4月上旬开始化蛹、下旬为化蛹盛期,5月上旬开始羽化、中旬为羽化盛期。初羽化的成虫先在蛹室中蛰伏一段时间,然后方出土活动。白天潜伏在荫蔽处、覆盖物下或疏松的土壤中,晚上取食、交尾和产卵。成虫羽化后20d左右进行交尾,又经10多天才产卵。6月上旬开始产卵,下旬前后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果园有机质多的土杂肥、厩肥及其他堆肥里,或散产在树盘周围疏松的土壤中。每雌产卵20粒左右,卵期约12d。7月为幼虫盛孵期。初孵幼虫先分散活动,后随虫体长大,食量增加,渐移至树冠根区施有机肥的地方危害。幼虫终生在土中生活,历期270d左右,除短期冬蛰外,危害期长达5~6个月。其成虫寿命约80d,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在成虫初出土活动时,利用其活动栖息习性,可在果园覆盖物下,各种荫蔽场所寻捕成虫予以消灭;或用烂菠萝放置果园,诱集捕杀成虫。及时清理果园及周边堆肥和厩肥,消灭幼虫。
(2)物理防治:在果园安装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或在果园四周用白色鱼丝网建高度5m以上围栏网捕夜晚前来食果的独角仙或蝙蝠等动物。
(3)药剂防治:对受害严重的果园,在收前10~12d,可用40%噻虫啉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杀,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喷杀成虫。而对幼虫发生严重的果园,收果后可在树冠下撒3%毒死蜱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2(即亩)用7.5kg,与20kg细沙混合后撒施,并用浅土覆盖。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