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褐斑病是杨梅的主要病害,主要为害杨梅叶片,引起大量落叶,花芽和小枝枯死,树势衰弱,严 重者整株树死亡,给果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杨梅褐斑病的发生原因和无公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发病症状
杨梅褐斑病主要为害杨梅叶片,病菌侵入叶片后,开始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后逐渐扩大呈近圆形不规则病斑,病斑直径一般为4~8毫米。病斑中央红褐色,边缘褐色或灰褐色,后期病斑中央转变成浅红褐色或灰白色,其上密生灰黑色的细小粒点,病斑逐渐联结成斑块,致使病叶干枯脱落,不久出现花芽与小枝枯花,对树势和产量影响较大。
发病规律
杨梅褐斑病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次年的4月底至5月初开始形成子囊孢子,5月中旬以后,子囊孢子开始成熟,以后如遇雨水或空气潮湿,借助风、雨、水传播蔓延。病菌孢子从叶片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后,子囊孢子萌发,并不马上表现病状,一般经3—4个月的潜伏期,于8月中旬出现新病斑,10月下旬病斑数很快增加,病情加重,开始少量落叶,l1—12月大量落叶。该病1年发病1次,无再次传染现象。
发病原因
1. 多雨高湿有利于发病
桐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6月多雨是杨梅褐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6月进入梅雨季节,降雨特别多(桐庐5、6月平均月降雨量分别为132.5、211.9毫米,2008年6月降雨量高达469毫米),空气潮湿,相对湿度高,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流行。
2. 栽培管理不当有利于发病
栽培管理粗放,落叶、树上病叶没彻底清除,易感病;土壤贫瘠,在缺少翻耕和有机肥的情况下,造成树势衰弱,易得病;不采取整枝修剪,造成果树枝条茂密,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杂草丛生的果园易得病。由于杨梅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发病时不易引起果农重视,待症状明显、发病严重时,已错过最佳防治时间,防治效果不理想。
无公害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1)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严格苗木检疫、杜绝病菌进入。
(2)土壤 选择排水良好、含有石砾的砂质红壤或黄壤,通风透光处建园。
(3)清囝 及时清园。剪除病、虫枝叶,清扫果园落叶、残枝及病果,运出园外集中烧毁或结合施肥深埋,减少越冬病源。
(4)加强土肥管理 园内土壤要深翻,并增施鸡粪、饼肥与有机肥料及硫酸钾、草木灰等含钾高的肥料,少施氮肥、磷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5)整形修剪 采用开张树形的修剪方法,剪除内膛过密的枝条,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园地温度,降低发病程度。
2. 化学防治
春梢后熟期(5月上句至6月上旬)、采收后夏梢萌发时(长约1厘米)和越冬前期是杨梅褐斑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冬季可使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果园清园剂。5月上中旬和采果后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大生M一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喷药次数视病害发生轻重而定,一般果园在春梢后熟期和果实采收后各喷1次药;发病较重的果园在3个防治关键期各喷1次药;发病特严重的果园在春梢生长后期喷2次药(中间间隔15天),其他防治关键期各喷1次药,再在8-9月喷1次药。
点击查看更多杨梅种植技术相关信息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