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是为害核桃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果实受害率达70%~80%,甚至高达100%,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要摸清虫情、因地制宜,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为核桃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小编将核桃举肢蛾发生危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1、主要危害症状
核桃举肢蛾幼虫在青果皮内蛀食多条隧道,虫道内充满虫粪,被害处青皮发黑,被害后的30 d内可在果中剥出幼虫,有时1个果内有10余条幼虫。早期被危害的坚果种仁干缩、早落;晚期被危害的坚果种仁瘦瘪变黑,全果被蛀食空则变成黑核桃,脱落或干缩在树枝上,致使核桃产量严重受损。
2、形态特征
卵初产时呈乳白色,孵化前为红褐色,圆形,长约0.4 mm。幼虫头褐色,体淡黄色,背面稍带粉红色,被有稀疏白刚毛。腹足趾沟间序环,譬足趾沟为单序横带,成熟时体长7~9 mm,每节都有白色刚毛。成虫为小型黑色蛾子,翅展13~15 mm。翅狭长,翅缘毛长于翅宽。前端1/3处有椭圆形白斑,2/3处有月牙形或近三角形白斑。足白色,胫节和跗节具有环状黑色毛刺,后足特长,休息时向上举,并不时摆动。腹背每节都有黑白相间的鳞毛,腹部银白色。蛹黄褐色,蛹外有褐色茧,常黏附草末及细土粒,纺锤形,长4~7 mm。
3、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核桃举肢蛾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随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而异。高海拔地区每年发生1代,低海拔地区每年发生2代。在河南地区每年发生1~2代,均以老熟幼虫于树冠下土中或杂草中结茧越冬,少数可在干基皮缝中越冬。1代区在翌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蛹期7 d左右,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盛发期,6月中下旬幼虫开始为害,30~45 d老熟脱果入土越冬,脱果期为7月中旬至9月。2代区成虫分别发生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上旬至9月上旬。成虫昼伏夜出,卵多散产于两果相接的缝隙处,少数产于梗洼、萼洼、叶腋或叶上。单雌产卵35~40粒。卵期约5 d,幼虫蛀果后,被害果渐变成琥珀色。1代区被害果最后变黑,故称核桃黑。2代区1代幼虫多为害果壳和种仁,危害状不明显,但被害果多脱落,2代幼虫多于青皮内蛀食,被害处变黑很少落果。该虫在羽化期多雨的年份比干旱的年份危害严重,荒坡地比间作地危害严重,深山的沟顶及阴坡比沟口开阔地危害严重。
4、防治措施
4.1 加强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树体抵抗力。合理修剪,剪除病虫枝、过密枝,调节通风透光条件。
4.2 消灭虫源
冬季土壤封冻前,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及杂草,刮掉树干上的老皮,并集中烧毁。同时,深翻树冠下土壤,深度达15 cm以上,范围超过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使越冬幼虫大部分不能正常羽化而死亡。
受害轻的果树,在幼虫脱果前及时摘除树上变黑的果实和树下的落果,集中烧毁或与生石灰搅拌后深埋于地下,以减少下一代虫口密度。
4.3 喷药防治
成虫羽化出土前(5月初),向树冠下地面喷施药剂,采用白僵菌30 kg/hm2+25%辛磷微胶囊2.25 kg/hm2,对水22.5 kg,喷后覆草,防效可以达到90%以上。
树上喷药是防治核桃举肢蛾的重要方法,一般从5月下旬至7月上旬,需要喷药4~5次。2代区可在5月下旬,田间越冬代蛾出现后及时喷洒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液1 000倍液、8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2 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3 000~4 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20%氯马乳油或10%溴马乳油1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6月中旬再防治1次。1代区可在6月中旬喷第1次药,7月上旬再喷第2次药。喷药时,如果是成片的核桃园,最好统一进行喷洒。
4.4 成虫薰杀与物理防治
对于郁蔽果园,可于成虫发生期施用烟剂进行薰杀。核桃举肢蛾对短波光趋性较强,可用黑灯光对成虫进行引诱捕杀。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