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2021-07-02 15:43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北京市紧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聚焦聚力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在组织体系方面,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分别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工作专班,更大力度更宽领域调动更多资源力量,聚焦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今年5月底,市农业农村局加挂“北京市乡村振兴局”牌子,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一步健全了有力的乡村振兴工作格局。

  在制度体系方面,出台了《市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完善市负总责、区和乡镇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研究制定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明确首都乡村振兴“任务书”和“施工图”。不断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逐年稳步提高,到2025年将达到8%。

  在工作机制方面,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涉农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新一轮换届后,村“两委”干部“一肩挑”比例达93.5%,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5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较上届提高9.4个百分点。连续选派“第一书记”5批共1400名。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和“接诉即办”机制向农村深入拓展,据市统计局调查,本市农村居民社会治理满意度达到94.4%,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满意度达到95.5%。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市严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尤其是2020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5.1%、6.2%,蔬菜生产播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22.4%、23.7%,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43.9%,交出了稳产保供成绩单。

  目前正在推进“五个百万”工程建设,分别是打造提升百万亩粮菜生产空间、发展百万亩林下经济、优化提升百万亩优质果园、确保百万头生猪出栏、协同京津冀共同建设环京百万亩农产品供应基地,到今年年底,本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定在73万亩、31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产量达到62万亩、156万吨以上,生猪存栏达到50万头左右,坚决守住农业基本盘。

  “十三五”时期,本市组织制修订地方标准71项,新建农业标准化基地415家。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8%以上。累计培育大兴西瓜、昌平草莓、京西稻、北京鸭等北京特色农产品11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整市创建完成,“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

  同时,发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在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努力争当先头部队,聚力打造“种业之都”“农业中关村”。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建成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获得育种专利数量和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平谷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等一批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将达到55%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品种自主创新率明显提升,良种覆盖率要提升到98%以上。

  全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统筹“种满”与“种好”、“优质”与“优价”,推动农业与科技、服务相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乡村面貌改善民生福祉提升

  全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推进北京乡村从“一时美、一处美”向“时时美、处处美”转变。

  “十三五”期间,农业年用新水量减少了4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从39.1%提升到100%;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达到3895亿元。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3254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99.34%;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的村庄增加到1806个;累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1500个、首都绿色村庄1000个。全市3386个村庄、约130万户实现了清洁取暖,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市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着力打造十余条精品线路、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千余个休闲农业园区、近万家民俗接待户。“端午”假期期间,北京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8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9.3%;营业收入25130.6万元,同比增长13.9倍,与2019年同比增长14.2%。

  下一步,全市将以乡村民宿为重点,计划五年评定星级民宿1000家,带动5800余家传统农家乐转型升级,提高乡村旅游现代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对京郊休闲度假的体验需求。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569元增加到30126元,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于2018年提前2年实现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7588元、年均增长18.4%,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部过线、234个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对标“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持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率先建成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70.2%、54.9%。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健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农宅抗震节能建设约15万户。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涉农区、乡镇、村全覆盖,推动建设了426个乡情村史陈列室,72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连续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市庆祝活动、北京农民艺术节等活动。

  伴随着低收入帮扶任务如期完成,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全市不断创新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效释放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红利,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权证发放率超过98%。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大兴区试点成交地块15宗、交易额达210亿元。制定出台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不断完善宅基地管理政策体系,分类落实村民户有所居。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率先在全国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累计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单位3925个、乡镇级28个。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行动,今年将实现200个左右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到2025年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消除。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市纳入统计调查的农民合作社总数为7213家,市级示范社达到226个,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4212个。今年,市级将培育200家示范家庭农场、20个家庭农场示范乡镇、3个家庭农场示范区,完成顺义区、平谷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十四五”期间,将创建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7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100家左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市将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