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绿蝽又名盗青蝽、绿蝽等,在全国各种植产区均有分布,严重时能够造成减产70%。因此,农户们应该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水稻稻绿蝽的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供农户们参考。
为害症状:
主要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刺吸烟株顶部嫩叶、嫩茎,造成叶片出现水渍状萎蔫,继而干枯,为害严重时可导致上部叶片或烟株顶梢萎蔫。
形态特征:
成虫;分全绿型、点斑型、黄肩型和综合型4种,全绿型为代表型,体、足全鲜绿色,触角第三节末及四、五节端半部黑色,其余青绿色,小盾片末端狭圆,基缘有3个小白点,两侧外各有1个小黑点。卵:圆桶形,初产黄白色,后转红褐色,顶端有盖,周缘白色。若虫:共5龄,四龄若虫头部有倒T型黑斑,翅芽明显,五龄若虫出现单眼,翅芽伸达第三腹节,前胸与翅芽散生黑色斑点。
发生规律:
1、稻绿蝽在浙江地区每年发生1代,在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每年发生2~3代,在广东地区每年发生3~4代。主要以成虫在房屋瓦下及田间土隙和枯枝落叶下越冬。第二年3、4月份,越冬成虫陆续飞出,在附近的早稻、玉米、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上产卵,第一代若虫在这些作物上为害。当水稻抽穗扬花至乳熟时期,第一代成虫和第二代若虫集中为害稻穗。水稻黄熟以后,又转移到花生、芝麻等作物上继续为害。
2、稻绿蝽食性虽杂,但喜集于作物开花和结实初期危害,成虫多在白天交配,晩间产卵,卵多产于叶背。齐整地排列成2~6行,一行卵块共有卵30~70粒,若虫孵化后,先群集于卵壳附近,到2龄后逐渐分散,除阳光强烈气温高时移至稻株基部外,均集中危害作物的穗部。
3、稻绿蝽的初孵若虫群集于卵壳上,不食不动,2龄开始取食,群集为害,3龄开始分散为害,具假死性。
防治方法:
1、清除稻田四周杂草,减少虫源。
2、设法保护沟卵蜂、蝽卵金小蜂、小花蝽、大食虫虻、捕食性蜘蛛等蝽象类的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利用天敌抑制蝽象生物种群数量上升。
3、在低龄若虫发生盛期,尤其是若虫盛发高峰期,群集在卵壳附近尚未分散时喷药防治,效果较好。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啶虫脒、呋虫胺等药剂。轮换用药,并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品质。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